实践队员获悉该小学始终坚持自己制作校本课程教材,在学校档案室里,陈列着使用过的教材。通过翻阅教材,实践队员发现非遗文化校本课程的结构划分为“欣赏与感受”“体验和创作”“运用与创造”这三大板块,构建了递进式课程体系,共10本教材,有详细的年画寓意介绍。我们刚刚所体验的是班级学习形式,此外还有对话非遗传承人、组织校内实践活动、实地参观两种递进手段引导学生欣赏和认识非遗文化,使学生形成积极的非遗文化活动体验,最后拓宽融合教育范围,形成社会、家长积极参与的特色实践。这符合儿童探索广阔世界、感受更高阶的美的事物的内在需求,可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而在普通的教学教室是学生接触最多的场所,打造具有非遗文化特色的教室也十分必要。根据不同班级特点调整在教育中融合非遗文化的具体内容,教师用不同的非遗年画作品、手工艺品、戏曲服装元素、二十四节气歌元素装饰教室墙面和角落空间。学生走进教室,就是走进非遗文化的乐园。
随后,在对一位三年级班主任徐老师的走访中,实践队员获悉学校的非遗文化教育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一点一滴中。经过观察,实践队员发现学校的校徽就蕴含着风筝设计元素,而且将非遗文化元素、符号融合在整体环境中。
打造展示非遗文化的文化长廊,建设木工坊、风筝坊、水墨年画空间、泥土世界等非遗文化活动室,或利用多样的中国结、剪纸窗花、泥塑摆件、砖雕摆件等非遗文化元素装点公共活动空间,提高整体视觉形象的非遗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楼道转角处与非遗文化不期而遇。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非遗文化与教育的融合,大大地丰富了教育内容,催生了趣味活动,不仅可以显著激发教育的趣味性,而且还对学生在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长远发展有着深刻影响,故研究非遗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策略是大势所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015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