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盐城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共生,2025年1月17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非遗探查实践队走进了盐城市多个非遗文化聚集地,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记录与亲身体验,探寻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探索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聚焦盐文化:探寻瑰宝,传承非遗之光
近日,一支专注于非遗传承的实践团队踏入中国海盐博物馆,开启了一场与盐文化的深度对话。这座博物馆宛如一座时光宝盒,珍藏着千年来海盐生产、加工、贸易的智慧结晶,见证着沿海人民与盐紧密相连的历史脉络。进展厅,大型盐田场景复原模型便吸引了众人目光。通过栩栩如生的微缩景观,生动展现了古代盐民 “煮海为盐” 的艰辛劳作场景。盐工们熟练操作着古老的炉灶,熊熊烈火映照出他们坚毅的面庞,仿佛将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一旁陈列的古老制盐工具,如石制盐盘、竹编盐笕等,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先辈们在盐田劳作时的智慧与勤劳。
实践队员有幸与盐文化传承人张老进行深入交流。张老手持一本泛黄的古籍,缓缓讲述着盐法变迁的历史。从古代严苛的盐政制度到现代盐业的蓬勃发展,每一个故事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他感慨地说:“盐不仅是生活的调味品,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传承盐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博物馆内丰富的文献资料、实物展示以及多媒体互动,让队员们深刻领略到盐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场探寻之旅,不仅加深了实践团队对盐文化非遗的认知,更激发了他们传承与弘扬这一古老文化的使命感。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盐文化这一非遗瑰宝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图为中国海盐博物馆展览的精盐包装袋。大学生新闻网通讯员 何佳临 供图
聚焦淮剧文化:感悟魅力,共筑非遗传承路
为让大众更深入领略淮剧这一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江苏淮剧博物馆精心筹备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淮剧文化体验活动。众多戏曲爱好者与文化传承实践团队齐聚于此,共同开启了一场与淮剧的亲密接触之旅。活动伊始,在博物馆的戏曲表演厅,淮剧传承人李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唱腔示范。李老师婉转悠扬的嗓音,瞬间将众人带入淮剧的奇妙世界。她从气息的运用到行腔的技巧,一一细致讲解与演示。那清亮的高音,犹如黄莺出谷,引得在场众人无不侧耳倾听。实践队员小王,对戏曲艺术充满好奇却从未深入了解,在李老师的指导下,他尝试着哼唱了几句经典唱段。尽管一开始略显生涩,但在李老师耐心纠正发音与韵律后,小王逐渐找到了感觉,成功唱出了韵味。
随后,大家移步至服饰道具展示区,体验传统淮剧服饰的穿戴与道具的使用。服饰传承人赵师傅一边帮助队员们穿戴华丽的戏服,一边讲述着每件服饰背后的文化寓意。那精美的刺绣、飘逸的水袖,无不展现着淮剧艺术的细腻与考究。道具师傅张师傅则向队员们介绍了各类道具的用途与使用方法,队员们亲手拿起马鞭、折扇,模仿着舞台上演员们的动作,感受着淮剧表演的独特魅力。在妆容绘制区,队员们更是亲身体验了淮剧独特的化妆艺术。化妆师傅孙老师一边熟练地为队员们描绘脸谱,一边讲解不同妆容所代表的人物性格与身份。红忠、白奸、黑刚、灰贪,色彩鲜明的脸谱在孙老师的笔下逐渐成形,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化身为舞台上的角色。
此次淮剧文化体验活动,不仅让参与者近距离感受了淮剧的魅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传承非遗文化的种子。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淮剧这一古老的非遗艺术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图为江苏淮剧博物馆武云风用过的饰品。大学生新闻网通讯员 何佳临 供图
立足盐城:深挖文化根,赋能非遗传承新生机
在盐城非遗调研之旅的收官阶段,实践团队与数位盐城非遗传承人展开了深度座谈。座谈会上,传承人们倾诉着对本地非遗传承的执着热爱,同时也道出传承途中遭遇的艰难与迷茫。发绣传承人陈师傅满是忧虑:“发绣工艺复杂且耗时,愿意静下心来学习的年轻人稀缺,希望能有更多平台展示发绣之美,吸引年轻人目光。” 而董永传说的传承人王老师则期望,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让这一古老传说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实践队员们积极回应,他们表示盐城非遗是地域文化的璀璨明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传承重任在肩。队员们决心以实际行动,投身盐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通过新媒体推广、创意产品开发等方式,为盐城非遗的创新发展注入活力。此次社会实践,让团队成员深刻领略盐城非遗的深厚底蕴,也为盐城非遗传承创新提供新路径。未来,实践团队将持续深耕,挖掘更多盐城非遗宝藏,为弘扬地域优秀文化贡献力量。同时,他们期待此次活动能引发更多人对盐城非遗的关注,携手守护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
图为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实践队合照。大学生新闻网通讯员 巩芯如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03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