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返乡:探寻文化宝藏,助力家乡传承
导语: 新春的爆竹声仍在耳畔回响,六安大地上的传统年俗,宛如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与情感,串联起一代又一代六安人的回忆。1月19日,安徽工业大学文化传承团通讯员孙海偌返回家乡安徽六安,饱含着浓浓的乡情与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探索六安绚烂多彩的文化遗产。
寒假,是大学生们暂别校园,回归家乡的温馨时刻。但对于不少学子而言,这次返乡有着别样意义。他们带着知识的行囊,怀揣着对家乡的眷恋,投身到家乡文化的探索中。在街头巷尾、在古老庙宇、在长者的回忆里,挖掘那些代代相传的故事,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家乡的文化根脉。这不仅是一场文化溯源,更是一次对家乡深情的告白。
家乡,承载着无数游子的思念与回忆。在刚刚过去的寒假,一群大学生返乡后,没有沉迷于假期的悠闲,而是积极投身到家乡文化的探寻与传承之中。他们用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镜头记录古老的技艺,用文字讲述悠久的历史。他们的行动,如同一束束光,照亮了家乡文化的传承之路。
在华夏广袤的版图上,六安,宛如一颗镶嵌在江淮之间的温润明珠,散发着独有的诗意与魅力。
六安,古称皋城,那是岁月赋予的典雅之名。“六地平安,永不反叛”,汉武帝赐予的这一美名,承载着千年的祈愿与祝福,穿越时光,诉说着往昔的风云变幻。这里是皋陶的故里,司法鼻祖的精神,如悠悠淠水,流淌在这片土地的血脉之中,滋养着代代六安儿女的心田。
图为六安市金寨县烈士纪念馆。 孙海偌 供图
六安,更是一方红色的热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烽火岁月,铸就了不朽的红色传奇。那漫山遍野的红杜鹃,仿佛是先烈们的热血浇灌而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红二十五军等红军队伍从这里出发,108位开国将军从这里走出,他们的英勇事迹,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图为六安传统历史名茶:六安瓜片。孙海偌 供图
六安的山水间,孕育出了独特的文化与美食。六安瓜片,那一片片形似瓜子的茶叶,在沸水的冲泡下,舒展着婀娜的身姿,散发着清幽的茶香,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茶文化传承。六安瓜片是中华传统历史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是绿茶中唯一去除芽梗的名茶。其外形似瓜子,色泽宝绿,起润有霜,茶汤绿中透黄,清澈明亮,香气清高,滋味鲜甘美,纯正回甜。六安产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六朝的“叶茶”。唐代时被称为“庐州六安茶”,《茶经》记载“寿州下”(今安徽六安霍山)产茶。明代开始被正式命名为“六安瓜片”,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到“天下名山,必产灵草……大江以北,则称‘六安’”。清朝是六安茶叶的鼎盛时期,六安瓜片成为朝廷贡茶。采制过程分为采摘、扳片、炒生锅、炒熟锅、拉毛火、拉小火、拉老火七道工序。鲜叶采摘要满足嫩度、匀度、净度、鲜度四个标准。其中拉老火是六安瓜片制作中最有特色的工序,对形成其特殊色香味形影响巨大。
六安瓜片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化学成分,无机矿物质有磷、钾、硫、镁等27种之多,有机化合物主要有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茶多酚等。具有提神醒脑、抗氧化、防辐射、降脂减肥等功效。2001年获中国(芜湖)国际茶业博览会“茶王”称号,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14年获“2013年中国十大魅力农产品”,2020年入选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清单,202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名录。
图为六安特色小吃:鸡丝包子。 孙海偌 供图
六安鸡丝包子以其皮薄馅大、鲜香多汁而闻名。包子皮柔软细腻,薄如蝉翼,几乎达到了不嚼自化的程度,口感极佳。馅料以鲜嫩的鸡丝为主,搭配肥瘦相间的猪肉和精心熬制的鲜汤,味道浓郁醇厚,层次丰富。
在六安当地,鸡丝包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也是早餐的常见选择,“三个包子一碗胡辣汤”是许多老六安人的标配。它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物,更是六安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和风土人情,见证了六安的发展与变迁。
图为六安标志性建筑物:獬豸。 孙海偌 供图
獬豸,又名独角兽,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代表着正义与仁爱。在上古时期,它被司法鼻祖皋陶用以判案。据《论衡》记载,獬豸“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也就是说,它能辨别是非曲直,遇到有罪之人就会用角去抵触,遇到无罪之人则不会有所动作。
獬豸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象征,常被视为司法公正的标志。在古代,獬豸的形象常出现在官服、官帽等服饰上,以及一些司法场所中,以彰显法律的威严和公正。如今,獬豸雕塑也常被放置在与法律相关的场所,如法院、法治广场等,传承和弘扬着其蕴含的公正、正义精神。春秋战国时楚国有獬豸冠,隋唐御史佩戴獬豸冠,明清御史穿绣有獬豸图案的官服,北京故宫里也有獬豸铜塑,六安皋城广场也有独角兽(獬豸)雕塑,是六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对六安历史文化的宣扬和纪念。
图为六安奇观:皖西大裂谷。 孙海偌 供图
在大别山北麓,皖西大地的锦绣画卷中,有一处仿若大地裂痕般的神秘奇观——皖西大裂谷。它像是大自然这位神奇艺术家精心雕琢的杰作,横亘于岁月的长河之中,静静诉说着亿万年的地质传奇。
踏入皖西大裂谷,就如同走进了一个被时光遗忘的神秘世界。谷内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极高,郁郁葱葱的树木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毯。这些原生植物肆意生长,在山谷间相互交织,每一片叶子都闪烁着生命的光泽,仿佛在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满满的负氧离子,令人瞬间神清气爽,仿佛所有的疲惫都被这纯净的气息一扫而空。
沿着蜿蜒的步道前行,便能看见那令人称奇的裂谷主体。它仿若一条巨龙蜿蜒盘踞,长约1500米,最窄处仅数十厘米,却高达十余米 。谷坡陡峭险峻,大多呈80度左右的陡坡,最陡处近乎直立,如同被一把巨斧劈开,形成了这令人惊叹的“V”字形。站在谷底仰望,两侧峭壁高耸入云,只留下窄窄的一线天空,阳光艰难地从缝隙中穿透,洒下斑驳的光影,给这神秘的谷底增添了几分梦幻色彩。
前行至三道闸,更是挑战与美景并存。一闸比一闸惊险,“一道闸”谷底逼仄,需借助“天梯”艰难攀爬;“二道闸”窄长幽深,抬头可见那壮观的“一线天”景观,运气好时,还能邂逅崖壁上如珠帘般垂落的“水帘”;而“三道闸”则更为险峻,高达三层楼的高度,需要手脚并用,全神贯注才能征服。每一次跨越,都是与自然的一次亲密对话,每一次挑战,都能收获一份独特的成就感。
除了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皖西大裂谷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这里曾是张献忠避难的避王岩,也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张家店战役的重要战场。古老的传说与热血的革命故事在这里交织,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别样的人文色彩。当你漫步在谷中,或许还能感受到往昔岁月的波澜壮阔,触摸到历史的厚重脉搏。
亿万斯年,“裂谷”奇观,为你幽居。
在六安,有中国版“东非大裂谷”,至今山高谷深,世所罕见。王安石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这里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首次大捷之地;是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的“藏宝之地”。
春天,来六安,来一场与山,与茶的邂逅吧。
“天高地阔,往观之”。
通讯员:孙海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04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