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村镇,古韵绵绵。因屈原而得名,后有荀子主政,临沂市兰陵县这座千年古县如今依旧文脉悠悠,非遗成风,而在临沂市兰陵县的小郭村,存在着一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郭泥塑。2025年1月21日,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承脉古韵,传艺新光”社会实践团队队员来到了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小郭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郭泥塑”的技艺传承。
扎根乡土,传映民俗欢乐。
小郭泥塑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距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以天津“泥人张”为祖师,取兰陵本地的黄泥为材料,创新技艺,创造出具有兰陵本地特色、深受人们喜爱的泥塑作品。小郭泥塑传承匠人还别具心裁地在泥塑的底座加上了芦哨,只需轻轻一吹便能发出清脆响亮的哨声,据村中老人所说,在过去的日子里,小郭泥塑是小孩子最为喜爱的玩具之一,特别是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的炊烟之中都伴着“唔唔唔唔”的哨声,在日暮红霞之中飘向天空,飘向远方。
小郭泥塑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戏曲故事、神话故事等,如“杨家将”、“孙悟空与猪八戒”、“白蛇传”、“牛郎织女”、“梁祝”、“七品芝麻官”、“三国演义”、“财神”、“观音菩萨”、“罗汉”、“寿星”等;有仕女、娃娃;娃娃又有多种多样,如髻娃娃、抱鸡娃娃、抱鱼娃娃、响娃娃(带哨音的)等;有动物,如老虎、对狮、猴子、鸡、狗、牛、马、羊、青蛙等;还有人和动物在一起的,如骑马人、武松打虎、麒麟送子等。这些题材造型概括而又夸张,生动传神,栩栩如生,观之令人赞叹不已。多种多样的泥塑形象,色彩鲜艳的泥塑作品,体现的是乡村烟火,是淳朴民风,是乡土文化,是多彩民俗。
实地探访,感触古韵新生。
为了实地了解小郭泥塑的创作过程,实践队队员来到了小郭东村,实地探访小郭泥塑的创作基地。在这里,实践队员见到了小郭泥塑的第六代传承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建刚老师,并观看了泥塑创作过程。一个泥塑的成型需要经历和泥、做坯、按哨、打孔、脱坯、修光、晾坯、制粉、粉坯、彩绘等十几道工序。彩绘时则先在泥模的外型上涂白粉作底色,再根据需要涂以胶水调出的大红、桃红、翠绿、黄、紫等品色颜料,最后用墨来“提神”。由此形成的泥塑可谓“塑”“彩”“声”的有机结合,极具沂蒙乡土气息。在实地的探访中,实践队员真切感受到了小郭泥人背后所蕴含的力量,它不仅蕴含着民俗之美、民风之美,还蕴含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它不仅是民俗技艺的载体,更承载着几百年来历代匠人苦心孤诣的匠心精神。
时代在进步,小郭泥塑在新时代也焕发出新的光彩。“非遗进校园“、”非遗进博物馆“、”非遗年会“……多种活动丰富多彩,小郭泥塑为更多人所熟知、所喜爱。除此之外,小郭泥塑还带动了小郭东村的发展,使其先后获得“山东省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泥塑)之乡”的称号。因着小郭泥塑的存在,小郭东村会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如“传承非遗文化·赓续民俗薪火”等,旨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艺术和非遗文化,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吸引了外界的关注和参与。除此之外,小郭东村的孩子们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和学习泥塑艺术,这种文化的传承在村里得到了很好的延续。通过活动和教育,孩子们不仅能够学习技艺,还能够了解和传承村落的文化遗产。这不仅能够凝聚民众精神,还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在新时代,小郭泥塑不仅是体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丰富社会生活的民俗制品,而且还能带动村镇经济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凝聚民众精神,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守正创新,指尖捏就匠心。
小郭泥塑,扎根村镇,远离商业喧嚣,于艰苦环境中坚守非遗传承。此地虽无繁华之盛景,却能于乡村沃土里深植根基,汲取民间艺术的丰富滋养。以静心沉淀技艺,用耐心雕琢细节,凭初心守护传统,凝匠心铸就精品,在岁月的磨砺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芒。在乡村的宁静一隅,小郭泥塑正默默续写着传承与创新的动人篇章。匠人们秉持守正之心,从古老的民俗故事、传统的神话传说中采撷灵感,让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形象在指尖复活,延续着千年技艺的灵魂。同时,他们又大胆创新,融入现代审美与潮流元素,为古老的泥塑赋予时代活力。每一次手指的轻捻、按压,都倾注着匠人们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用最质朴的方式,捏就了令人赞叹的匠心,让小郭泥塑成为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文化瑰宝。
非遗不只是历史的注脚,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接过传承的接力棒,用青春的智慧和热情,让小郭泥塑这样的非遗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续写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彩篇章 。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05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