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的晨雾尚未散尽,“七秩师大路 情系曲园人”实践队已踏着外滩的晨钟,叩响了曲园人在东海之滨的精神原乡。甲辰年腊月,这群身着藏青色校服的青年如同七十年前初代学人背负书箧南下,在陆家嘴的玻璃幕墙与石库门的青砖黛瓦间,寻觅着跨越时空的师道回响。
推开镌刻“洙泗弦歌”四字的银杏木门,于其光秘书长正在擦拭一尊青铜鼎——那是1958级校友用首月工资熔铸的“师道鼎”。鼎身云雷纹间,“诲人不倦”的铭文与窗外东方明珠的倒影交相辉映。“当年我们传阅的《论语》讲义,油墨会洇透五层宣纸。”老者抚过1983级校友捐赠的紫檀算盘,檀木珠相击的脆响中,五十年前经济系学子在煤油灯下演算的沙沙声穿越时空而来。
当《七秩校庆特刊》在花梨木案上徐徐展开,阳光恰好穿透琉璃窗格,将“明德奖学金”证书上的烫金字迹投射在《海上杏坛图》卷轴。画卷里既有投行精英的西装革履,也有特教老师的素色布衫,却同样佩着鎏金银杏叶校徽——这枚以曲园古树为原型的设计,叶脉暗刻七十年校史纪年,在金融城的霓虹中流转着青铜器般的幽光。
“且看这方残砚。”秘书长从博古架深处请出镇馆之宝,砚池里环状磨痕清晰如昨,“1962年洪水漫过校舍时,老校长跪在泥泞中刨了三个时辰。”砚台边静静躺着2023届校友捐赠的量子计算模型,纳米级的硅晶片与歙砚的蝉翼纹竟构成奇妙的和弦,恰似古琴与量子计算机的世纪对话。
暮色浸染苏州河时,实践队将今年新采的曲园银杏叶标本嵌进水晶镇纸。叶片经络间“学而不厌”的朱砂小楷,在浦江夜景中化作流淌的金线。于秘书长忽然指向墙角的黑胶唱机——1987年校友年会上,文学院教授们曾在此吟诵《诗经》,此刻《鹿鸣》古调与陆家嘴的电子音浪奇妙共振,惊起窗台白鸽,翼尖掠过七十载春秋。
临别之际,黄浦江的晚风送来远洋货轮的汽笛。实践队员们在白玉兰树下回望,校友会窗棂间透出的鹅黄光晕,分明是无数曲园人捧出的心灯。记事本上,梧桐影中落下这样的字句:“所谓薪火相传,乃是将洙泗亭的月光,酿成照亮浦江的星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09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