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之变,是民生幸福最为平实的注脚。在日照阳光海岸绿道沿线,张家台村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为展现绿道沿线民俗村的发展变化,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渔隅勘行”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1月10日前往日照市东港区张家台村,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调研活动,用镜头、文字“解码”绿道沿线的乡村之变,发展之变,幸福之变。此次实践以“走阳光绿道看张家台村发展”为主题,从变化中为张家台村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建议。
张家台村之以前:以海为邻,向海而生
实践准备阶段,实践队员们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全面收集张家台村的地理位置、经济水平、旅游业发展等资料,张家台村是一处两面环海的小渔村,村名中的“台”,来源于古代墩台,意为烽火台,是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对张家台村有了初步认知。随后实践队员们进行了细致的任务分工,前往张家台村实地,实践队员通过采访村里的本地老人孔爷爷,“我们村以前就是以渔业为主,村子里有捕鱼的、收鱼的、在市场摆摊卖鱼的,大部分的村民,做的都是与海有关的生意。”因此,实践队员们了解到渔港算是张家台村的传统产业,传统渔业兴旺,张家台村及周边区域逐渐发展起捕鱼、集市、修船、养殖、居住等一系列向海而生的生产生活方式,至今保有北方沿海活态化的渔村渔港特色。
张家台村之现在:与海共生,和谐发展
1月10日上午,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渔业渔港,窥探出今天的张家台,可以用“新”和“鲜”两个字来概括。“鲜”自然指的是渔码头和炊烟袅袅中的渔家风味,而“新”,则与穿村而过的阳光海岸绿道息息相关。村委旅游宣传负责人李女士向实践队员们介绍,实践队员们了解到这处海鲜市场的摊位以张家台村的村民为主,也有不少周边村落的村民在这里租摊;开海之后,这里每天都“人气火爆”,不少村民也尝试做起了直播进行线上卖货,市场旁边还开设了专业的海鲜打包点、邮寄点。“早些年是本地顾客多,这几年,外地游客也越来越多了,这个小市场的知名度也是越来越高了。”渔业助推旅游业,旅游业反哺渔业,现在的张家台村成功描绘出了靠海吃海与海和谐共生的恢宏画卷。
张家台的未来:文旅融合,再现生机
在发展文旅产业方面,张家台村占尽先天优势。实践队员们通过扫楼细致考察,深入了解到这里与主城区遥遥相望,天气晴朗时能清晰地看到远处城市海岸线,这里的渔港码头视野开阔,没有遮挡,是夕阳晚霞的绝佳观赏地。村民许叔叔的民宿“依蓝小驻”,便坐落在阳光海岸绿道旁边,经营了一年,整个旺季,没有空房的时候。沿海公路的便捷交通带来了更多客流量,阳光海岸绿道也为沿线民宿增添了“热度”,出门便是通往海边的绿道,既可骑行又可赶海,进一步拓展丰富了游客的游玩体验。许叔叔向实践队员们讲道:“不少游客东路是慕名而来,靠近绿道也成了我们民宿在网上的宣传点。”而精品民宿的建设,也让乘兴而来的游客尽兴而返,赞不绝口。“我家那口子是收鱼的,我们休渔期的时候就经营民宿,9月份开海之后,旅游热也就过去一阵了,就可以忙收鱼了,正好错开,不耽误,也没有淡季。”文旅旺季做民宿,开海后做渔业,许叔叔这本“生意经”,也是张家台村大部分村民的经营模式,从年头忙到年尾,日子充实又红火。张家台村的民宿产业正在快速发展,未来,张家台村村民可以将传统的渔家乐转型升级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端民宿,此外,民宿和旅游业的发展应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例如,举办融合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美食以及渔家传统表演的活动,可以增强游客的体验,并提高张家台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通过本次实践,“渔隅勘行”社会实践队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张家台村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可行之路。从与海为邻到与海共生从耕海牧渔到向海发展毗邻绿道,两面环海的渔村张家台正沐浴着海风持续焕发出“新鲜”面。未来,实践队将持续密切关注张家台村的发展,与当地保持沟通联络,为张家台村可持续健康发展贡献智慧,助力其绘就文旅融合的恢宏画卷。
图为张家台村本地晒鱼干的老人向队员介绍本村基本情况
图为队员与旅游负责人李女士交谈了解本村旅游业发展
图为晴朗天气时实践队队员拍到的渔港码头
图为社会实践队校徽石前合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09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