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进程加速的今天,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春节期间尤为高发。为增强乡村居民的防诈意识,2025年2月4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煦风送暖,‘青’力奉社区”实践队走进临沂市马埠岭村,开展以“春节防电诈,宣传进乡村”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与互动,实践队员将防诈知识融入乡村生活,助力筑牢基层安全防线。
走村入户:防诈知识送上门
活动一开始,实践队员分为四组,携带自制的防诈手册、宣传单页及印有反诈标语的春联福字,走进村民家中进行“一对一”宣传。手册内容涵盖常见诈骗类型解析、识别技巧及紧急应对措施,语言通俗易懂,配以漫画插图,方便不同年龄段的村民理解。
“您看,这种‘冒充亲友借钱’的骗局,最近在邻村就有人中招。”一名实践队员指着手册中的案例向村民讲解,“接到陌生电话要求转账,一定要先核实身份。”部分村民起初对宣传内容持怀疑态度,但在实践队员的耐心解释下,逐渐打开话匣,主动分享身边案例。一位村民感慨:“以前总觉得诈骗离我们远,现在才知道,骗子连老人买年货的钱都不放过。”
图为实践队员入户一对一宣传讲解。刘文茹 供图
此外,队员们还协助村民在手机中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现场演示举报功能的使用方法。
图为村民在指导下安装的国家反诈app。刘文茹 供图
主题宣讲:以案释法敲警钟
为了引起村民对谨防电信诈骗的重视,实践队员联合村委会,在村文化广场举办“防诈大讲堂”。活动现场悬挂反诈横幅,摆放案例展板,吸引近百名村民参与。村书记首先登台,结合典型的“虚假投资”“刷单返利”等典型案例,剖析诈骗话术与心理操控手段,用通俗易懂的临沂话,强调“不轻信、不转账、不泄露”的原则。
图为实践队员向村民进行手册讲解。刘文茹 供图
随后,实践队员以情景剧形式还原诈骗过程。三名实践队员分别扮演“诈骗分子”“受害者”及“反诈劝阻员”,生动演绎“保健品诈骗”全流程。当“受害者”险些转账时,“劝阻员”及时介入,拆穿骗局。表演结束后,村民纷纷鼓掌,一位老人站起身说:“这演得真像!以后要是接到这种电话,我可不能慌。”
互动环节中,实践队员邀请村民上台模拟应对诈骗的场景,并赠送反诈主题台历作为奖励。现场气氛热烈,不少村民主动提问,咨询如何识别伪基站短信、如何设置支付安全锁等具体问题。
案例展览:触目惊心引深思
为强化宣传效果,实践队员在村委会院内布置“电诈案例警示展”。展区分为“诈骗手段揭秘”“受害人自述”“防诈技能学习”三个板块,通过图文展板、音频播放及实物展示(如伪造的公检法文书、虚假中奖券等),直观呈现诈骗危害。
图为实践队员向村民讲解真实案例。刘文茹 供图
最引人注目的是“受害人自述”区。队员们将真实受骗经历匿名整理为录音,村民佩戴耳机即可倾听。“我辛辛苦苦攒的3万元,就因为一个‘客服’电话全没了……”录音中颤抖的声音让不少村民面色凝重。一位妇女听完后低声对同伴说:“这要是换成我,估计也得上当。”
展览尾声,实践队员组织村民参与“防诈知识竞答”。题目涵盖展区内容,答对者可领取反诈主题环保袋。竞答不仅检验了宣传成效,更激发了村民的学习热情。活动结束后,村委会负责人表示:“这些案例比单纯说教更有冲击力,以后我们要定期更新展板内容。”
此次实践活动遍布马埠岭村。对于实践队员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知识传播,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观察。实践队员总结道:“许多村民并非缺乏警惕心,而是对诈骗手段的迭代速度知之甚少。我们的任务就是架起信息桥梁,让防诈知识跟上骗术的‘更新’。”对村民而言,活动带来的启示同样深远。一位村干部坦言:“过去总认为反诈是公安的事,现在明白,基层治理需要多方协作。我们要把防诈宣传纳入日常工作中,利用大喇叭、微信群等渠道持续发声。”
在数字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的当下,电诈防控既是技术博弈,更是人心之战。实践队员们以青年之智、青年之力,将防诈宣传嵌入乡土语境,为乡村筑起一道“看不见”的安全网。而这场行动的意义,早已超越活动本身——它既是新时代青年回应社会需求的担当,也是全民反诈格局中不可或缺的基层注脚。未来,如何让防诈意识如春风化雨般浸润更多角落,仍需社会各界携手探索,共同守护每一份来之不易的安宁与信任(通讯员 刘文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0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