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体验非遗文化,1月31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青史践履,睦邻同行”社会实践队走进泰安市非遗文化工坊,以“拓印非遗,匠心永续”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体验活动。队员们通过亲手实践、科技赋能与长效合作探索,为传统拓印技艺的传承注入青春活力,架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
躬身实践悟匠心,墨色深浅见真章
活动伊始,实践队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深入了解了拓印技艺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队员们选取一块明代石刻作为实践对象,用软毛刷轻扫碑面浮尘,将特制宣纸平铺其上,喷洒清水使其贴合纹路。传承人强调:“润纸需‘三分湿、七分透’,多一分则破,少一分则浮。”宣纸逐渐吸附于凹凸碑面,纹路清晰可辨。随后,队员们手持鬃刷沿纹路捶打,确保纸张完全嵌入凹槽,再用拓包蘸取朱砂墨,以“先轻后重”的手法均匀拍打。初次尝试时,部分队员因力度不均导致墨色深浅不一,经反复调整后逐渐掌握节奏。最终,一幅幅线条清晰的拓片跃然纸上。对比传承人的作品,队员们发现自身在边角纹路处理、墨迹均匀度上的不足,深刻体会到“慢工出细活”的匠人哲学。
图为实践队员的作品展示。张韵阁 供图
数字赋能传古韵,文创焕新引潮流
为拉近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实践队探索“非遗+科技”的创新模式。针对濒危碑刻,队员们利用高清扫描仪建立拓片电子档案库,通过图像修复技术还原模糊纹路,并标注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为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提供数据支撑。结合年轻群体审美,实践队设计出拓印纹样笔记本、书签及碑刻元素帆布包等文创产品。队员们还创新将拓印技法应用于现代装饰画,用朱砂墨拓印枯枝、瓦当,创作出兼具传统与时尚的家居艺术品,首批试制品即售出百余件。
活动结束后,实践队与非遗工坊、文化部门展开座谈,提出多项可持续传承方案。实践队提议在岱庙景区设立“拓印文化体验馆”,游客可亲手制作拓片纪念品,并通过AR技术扫描展品,观看碑刻背后的历史故事。该方案获文化部门认可,纳入年度文旅开发计划。当地文化局表示,将推动拓印技艺申报省级非遗项目,并筹备“泰安金石文化节”,联合高校与企业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体验拓印。张韵阁 供图
青春聚力护文脉,薪火相传续华章
此次活动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非遗技艺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队员感慨道:“拓印教会我耐心与专注,这是数字时代稀缺的品质。”多名队员计划结合历史专业优势,参与非遗档案整理与学术研究。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实践队累计触达受众超3万人次,文创销售收入部分反哺工坊传承工作。未来,实践队拟成立“非遗传承志愿服务小组”,定期回访工坊,协助完善数字化档案与产品线;同时联合多所高校策划“非遗进校园”巡回展,推动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扎根。
图为拓印工具。 张韵阁 供图
从宣纸与朱砂的交融,到短视频中的灵动画面,曲园学子以创新思维架起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桥梁。这场非遗拓印之旅,不仅是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更是青春力量的深刻诠释。未来,他们将继续以脚步丈量文明,用行动延续匠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0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