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2025年1月11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弘古韵风华,续传统文脉”实践队在南池社区开展了一场以春节为主题的宣讲活动。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深厚的历史底蕴。2025年的春节尤为特殊,这是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的第一个“非遗春节”。实践队队长赵金栋在宣讲中强调,春节入非遗不仅是对这一传统节日的肯定,更是对其背后文化传承的重视与保护。他指出,春节不仅是假期最长的节日,更是家庭团聚、文化传承的重要时刻。
图为实践队长赵金栋正在热心讲解春节的历史背景。张邺彤 供图
活动伊始,实践队通过图文展板、视频播放等形式,向社区居民展示了春节的历史演变与文化意义。赵金栋详细讲解了“春节”与“年”的历史渊源。在古代,春节原指立春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象征着一年的开始,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而“年”最初代表谷物成熟,因谷物一年一熟,逐渐演变为时间单位和年节的代称。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元纪年,公历1月1日成为元旦,农历一月一日则被命名为春节,从此“年”与春节便合二为一。
图为赵金栋同学正在讲解“春节”与“年”的历史渊源。朱梦欣 供图
为了让居民更直观地感受春节习俗,实践队还设置了互动体验环节。队员们准备了春联、窗花、灯笼等传统节日物品,现场演示如何制作和布置这些节日装饰。许多孩子和家长积极参与,亲手剪窗花、写春联,现场气氛热烈。一位小朋友兴奋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剪窗花,原来这么有趣!我要把剪好的窗花贴在家里,让爸爸妈妈也看看。”
在互动环节中,赵金栋邀请社区居民分享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大家纷纷讲述,如在除夕夜放烟花、观看舞龙舞狮表演、吃饺子等。这些丰富多彩的习俗展现了春节文化的多样性。一位老人感慨道:“以前过年就是吃吃喝喝,今天听了讲解才知道,原来春节有这么多讲究和故事,以后要更用心地过这个节。”
图为互动环节同学们回答问题。张邺彤 供图
此外,赵金栋还分享了春节背后的人文情怀与乡土情结。他提到“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句俗语,讲述了春运期间人们不顾艰难险阻也要回家的故事,表达了家的温暖与家人之间深厚的情感。每次离家时家人的不舍都让他眼眶湿润,这种家人间的爱既让人脆弱也让人坚强,而春节正是家人团聚、传递爱与温暖的时刻。
活动的最后,实践队呼吁社区居民在春节期间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通过实际行动让春节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许多居民表示,今年会尝试恢复一些被遗忘的春节习俗,比如全家一起包饺子、写春联等。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社区居民对春节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实践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守护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的努力为春节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为实践队员与南池社区工作人员合照。朱梦欣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17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