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济宁1月26日电(通讯员 孙靖雯)当街头巷尾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年味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弥漫开来。2025年1月26日,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青衿逐梦,学思践行”实践队来到了济宁市博物馆,他们带着青春的朝气与爱心,要在这里和小朋友们共度一段欢乐温馨的包饺子时光,为传统佳节添上一抹别样的色彩。
26日当天,博物馆一改往日的静谧庄重,被装点得喜气洋洋。红色的彩带、喜庆的福字、还有形态各异的生肖蛇剪纸,将展厅外的活动区域烘托得年味儿十足。小朋友们在家长的陪同下,早早地来到了现场,眼中满是好奇与期待,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即将开始的包饺子大赛,小脸蛋因为兴奋而泛着红晕。实践队员们也迅速就位,他们身着统一的志愿者服装,面带微笑,亲切地和小朋友们打着招呼,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小手大手,技艺传承碰撞
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包饺子活动正式开始。大学生们化身“小老师”,耐心地向身旁跃跃欲试的小朋友们示范包饺子的步骤。只见他们手法娴熟地拿起饺子皮,用筷子夹起适量的馅料,放在皮中央,然后轻轻一折一捏,一个个圆润饱满、形如月牙的饺子就成型了。小朋友们瞪大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时不时发出惊叹声,小脑袋跟着实践队员们的动作有样学样。
起初,小朋友们的“作品”状况百出,有的饺子皮破了,馅料漏了出来;有的包成了奇形怪状的团子,惹得大家哄堂大笑。但他们丝毫不气馁,在实践队员们的鼓励下,一遍又一遍地尝试。成功的那一刻,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周围的人也纷纷鼓掌。那一刻,博物馆里满是欢声笑语,这笑声交织着传承的温度,古老的包饺子技艺在两代人之间搭起了一座温暖的桥梁。
图为实践队员与小朋友共同体验包饺子。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靖雯 供图。
创意飞扬,文化融合新篇
在基本包饺子技巧逐渐掌握之后,孩子们的想象力被彻底点燃,一场创意饺子秀悄然拉开帷幕。实践队员们也积极参与其中,为小朋友们出谋划策,引导他们将春节的文化元素融入饺子创作。
小朋友们脑洞大开,纷纷把饺子变成了承载美好寓意的艺术品。有的用彩蔬汁将饺子皮染成红色、绿色,包出了“红绿灯”饺子,寓意新的一年出行平安;有的捏出了带着小尾巴的“金蛇送福”饺子,契合蛇年新春,灵动又喜庆;还有的组合多个饺子,拼凑成“福”字形状,寄托对新年的祝福。现场的家长们看到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创意,不禁拿出手机拍照留念,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
图为老师指导小朋友包饺子。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靖雯 供图。
暖心分享,团圆滋味共品
经过一番热火朝天的忙碌,一盘盘形态各异、饱含心意的饺子摆满了桌面。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将饺子送进厨房煮熟,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饺子香气四溢,弥漫在整个场馆。
大家围坐在一起,不分年龄,不分你我,共享这份亲手制作的劳动成果。实践队员们细心地为小朋友们盛上饺子,还不忘叮嘱小心烫口。小朋友们吃得狼吞虎咽,小嘴塞得鼓鼓的,含糊不清地说着:“太好吃啦!”家长们看着孩子开心的模样,眼中满是欣慰,纷纷向实践队员们竖起大拇指:“谢谢你们组织这么棒的活动,孩子们玩得开心,还学到了东西,这个春节过得格外有意义。”
实践队员们也在分享中收获满满。张笑菡同学感慨道:“本来以为是我们来教孩子们,没想到最后是他们的纯真和热情感染了我,让我对春节、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眷恋。看到这些饺子承载着大家的欢乐与祝福,感觉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在这温馨的氛围里,博物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展示空间,而是变成了凝聚亲情、传递爱心、传承文化的温暖港湾,大家用饺子包起了团圆,也包起了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为“青衿逐梦,学思践行”实践队出发前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靖雯 供图。
余晖未尽,传承之路续航
随着活动接近尾声,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众人身上,为这场博物馆里的春节聚会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小朋友们带着满满的欢乐回忆与亲手包的饺子作品,不舍地和哥哥姐姐们道别;家长们也纷纷表示希望以后能多举办类似活动。
实践队员们收拾好场地,虽然身体疲惫,但内心充盈。这次与小朋友们共度的包饺子时光,不仅让古老的春节习俗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更让他们意识到自身肩负的文化传承使命。他们带着这份温暖与责任,迈向未来的征程,相信在今后的岁月里,无论身处何方,他们都会是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播者,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节日蕴含的无穷魅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永不熄灭,在时光长河中持续闪耀。而这座博物馆,也将继续见证无数个这样温暖人心的文化传承故事,成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一座永不落幕的灯塔。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20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