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1日,东南大学青花印梦之队拜访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振兴爷爷,并对爷爷进行了采访。
王振兴,1958年生于南通蓝印花布世家,自幼浸润在靛蓝染缸与刻刀木屑的独特气息中。他的祖父是清末南通地区知名的蓝印花布匠人,父亲王德昌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国营蓝印花布厂的技艺骨干。年幼时,他常蹲在染坊角落看父辈们刻版刮浆,手指不自觉地在地上比画花纹。15岁那年,他正式跟随父亲系统学习蓝印花布全套工艺,从选棉布、刻花版到调染缸,一练就是五十余载。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振兴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非遗保护先进个人”等称号。2012年,他的作品《百子图》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2019年,他设计的《江海祥瑞》系列蓝印花布作为国礼赠予外宾,让南通蓝印花布登上国际舞台。
王振兴爷爷位于南通二甲镇的老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通蓝印花布展示传承基地,踏入其中,就仿佛走进一座活态蓝印花布博物馆。院中的三排竹架上晾晒着未拆防染浆的布匹,墙角一口直径两米的靛蓝染缸沉淀着岁月的痕迹,缸沿上凝结的靛泥已厚达寸许,缸前倚靠着一些已经制作完成、等待进一步晾晒的蓝印花布。走进屋中,数十件王振兴爷爷的蓝印花布作品映入眼帘,爷爷为我们逐一介绍。看着这些作品,我们深受震撼,王振兴爷爷的蓝印花布作品,既是传统匠艺的凝练,亦是当代美学的重生。他的刀锋流转间,木屑纷飞处,蓝白二色被赋予了流动的生命力——靛蓝深邃如江海夜色,留白皎洁若月下霜华,每一道纹路都镌刻着南通水土的呼吸,每一幅图案都诉说着匠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
之后,我们对王爷爷进行了采访。
Q:您为了迎合当下的需求对蓝印花布的制作做了哪些创新?
A:从蓝印花布的传统工艺来讲,有些好改,有些不好改。比如,一个建缸,一个刮浆,然后用黄豆粉和石灰粉混合,这个不好改。制板的话现在也可以改用电脑制板,但是电脑制板日本人不要,因为它太规律了,和手工刻的板风格两样,我们还是选择手工制板。改还是不改我们会根据市场行情,根据市场需求我们创造了不少花样,一个我们创造了复式蓝印花布,过去蓝印花布只有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但我们根据市场要求创造了杏色的,深色的,棕色的。第二个我们改了花样,一个我们搞了壁挂画轴,其中一个画轴呢,由我们南通市长将蓝印花布作为国礼送给了尼泊尔文化部长,还有一个作为国礼送给了印度大使馆,我们蓝印花布作为礼物的有很多,比如真丝围巾,小屏风,还有壁挂和画轴,我们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了很多东西,有被艺术家收藏的,也有被博物馆收藏的。小商品那种呢要根据市场行情,玩具啊,帽子啊,台布啊,各色包都有。所以现在各个地方都有蓝印花布。还有那个白底蓝花的画板本来是两套,现在我们改了一套,因为有一套不好,它会收缩。改好之后花也整齐,劳动生产力也增强了,所以根据市场需求,我们改了这几个东西。
Q:年轻人可以为蓝印花布做些什么呢?
A:第一个,年轻人会设计图案,因为对我们来讲呢,我们和年轻人的思维有点不同。你们有现代的思维,而我们是老的。但传统的花型我们要传下来,你们年轻人喜欢新的东西,设计新的图案,根据市场的需求,我们要和年轻人一起共同商量。所以说,年轻人来设计,我们帮他们制作成品比较多。另外一个,这对我们也有开拓,对新的东西的开拓,开拓思想。所以现在的蓝印花布,比过去销售量大,也比过去用途多,用途广了。举个例子,你们戴的发卡、耳环,还有戴在手上的手饰以及玩具,都是蓝印花布做的,还有这个销售品好比白酒,酒瓶上面也上块蓝印花布。还有一个呢,就是喜欢蓝印花布的人变多了,现在呢,这个那个都来搞来蓝印花布。所以现在呢,蓝印花布的情况还是很好的。我们要共同把南通蓝印花布这样保护、传承、发行下去。
离开王振兴爷爷家时,院中的蓝印花布仍在晚风中轻扬,如同千年不褪的文化基因,在一代代匠人的掌心流转生辉。
王振兴爷爷曾说:“蓝印花布的‘白’是留给未来的画纸,我们这代人要做的,就是让千年靛蓝永不褪色。”,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会将王爷爷的话牢记于心,为南通蓝印花布以及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2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