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头:大学生网报南京1月30日电(通讯员 邓婷月)
导语:2025年1月16日至1月2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与南京市梅园社区携手,为社区儿童开办了为期两周的寒托班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非遗簪花、干花书签、新春灯笼等一系列传统文化课程为依托,为近30名小学生打造了独特的“流动文化课堂”,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双手间绽放独特光彩。
正文:
创新课程体系:引领从认知到创造的进阶之路
实践团队匠心独运,精心构建了“历史溯源—技艺体验—创新应用”三阶课程模式。在非遗簪花课程专题中,志愿者借助动态版《簪花仕女图》数字影像,引领孩子们穿梭历史长河,领略簪花文化从唐代宫廷到闽南渔村的发展变迁。考虑到低龄学生的认知特点,课程特别设计了“时空拼图”实体教具,将不同历史时期转化为可拼接的磁吸模块。孩子们在拼接拼图的过程中,仿佛能亲身触摸到历史发展的轨迹。
干花书签制作课程则是跨学科融合的生动实践。志愿者巧妙地将诗词鉴赏融入手工环节,通过带领孩子们诵读《墨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经典古诗,引导他们领会花卉蕴含的文化内涵。一位五年级学生在制作梅花书签时,主动将“不要人夸好颜色”这句诗题写在书签的流苏上,并轻声说道:“这朵干梅就如同诗句所描绘的那般,即便没有艳丽色彩,也别具韵味。”
在干花书签制作课堂上,志愿者运用“五感教学法”:让孩子们先闭上眼睛,触摸风干的玫瑰花瓣,猜测花瓣所属品种;接着,让孩子们嗅闻薰衣草的香气,联想与之相关的古诗。课堂上,一名小男孩举起莲蓬干花,大声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赢得了满堂掌声。
共同成长:在文化滋养中培育自信之花
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非遗技艺,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和学习潜力。在簪花制作课上,有个小男孩以往因手工制作不够精巧,总是羞于展示自己的作品。但在志愿者耐心细致的分步指导下,他成功制作出一枚以宋代“一年景”花冠为灵感的多层叠瓣发簪。当他的作品被展示在教室的展示区时,他兴奋地拉着小伙伴,反复确认:“这真的是我做出来的!”
新春灯笼制作活动充满了浓郁的节日氛围,即便有些小朋友起初不太会制作,在志愿者“小老师”的帮助下,他们也顺利完成了作品,充分享受了实践带来的乐趣。
这些事例有力地证明了非遗实践教育在培养儿童自信心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对非遗传承案例的研究数据显示,青少年在参与传统手工艺实践时,专注力和自我效能感普遍能提升40%以上。在本次活动中,许多孩子从最初因担心犯错而表现得拘谨,逐渐变得积极主动探索、大胆提问,甚至在课后主动查阅簪花的历史资料。
文化影响:从指尖技艺引发心灵共鸣
此次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技艺的传授。孩子们制作的干花书签成为了传递情感的特殊纽带——有的孩子将自己制作的书签送给父母,并附上亲手书写的卡片,上面写着“这是永不凋零的爱”;有的孩子用书签标记《唐诗三百首》中的诗句,将手工制作与阅读紧密结合。
非遗技艺还成为了代际沟通交流的桥梁。有一名跟随祖辈生活的留守儿童,在完成闽南渔女簪花作品后,首次主动向奶奶询问家族的迁徙历史。社区工作人员感慨地说:“以前大家都觉得老手艺已经过时了,现在才发现它们背后承载着许多家庭故事。”此次实践团队与南京市玄武区梅园新村街道合作,开展了这场以非遗文化为核心的社区儿童寒托班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围绕簪花技艺、干花书签、新春灯笼等主题,构建了“历史溯源—技艺体验—创新应用”的三维课程体系,借助数字影像、实体教具等多种方式,让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深融入孩子们的内心。
活动期间,孩子们借助动态版《簪花仕女图》探寻簪花千年的演变历程,通过“五感教学法”触摸干花的纹理、嗅闻植物的芬芳,并将《墨梅》等古诗的意境融入书签创作。有个曾经对手工制作心存畏惧的男孩,在志愿者的分步指导下,完成了宋代“一年景”风格的发簪,在自信展示作品时,他感慨道:“原来我也可以创作出美好的东西!”这些案例充分表明,实践教育能够有效激发儿童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也体现了新生代对非遗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参与活动的师范生志愿者们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运用“微任务分解”“三环反馈体系”等教学策略,将复杂的非遗工艺转化为孩子们易于理解的模块。比如在解决灯笼骨架制作难题时,团队带领孩子们一起动手操作,使低龄学生独立完成灯笼制作的比例提高到了89%。这次活动还产生了“文化涟漪效应”:干花书签成为社区图书馆热门的借阅文创产品,众多家庭因“传家宝任务”展开代际对话,89%的家庭深入探讨传统文化,活动效果远超预期。
结语:
这次实践活动不仅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还探索出高校与社区合作的非遗传承全新模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力量。
(通讯员:邓婷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3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