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儒风摆渡人”实践队员于2月3日走进海南省儋州市峨蔓镇王坡村,向村里的孩子们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带领其深入垃圾分类场实践,为乡村环保事业注入青春力量。
垃圾分类理念深入童心
实践队员带着准备好的宣讲材料,走进王坡村的某一户人家院内。多名孩子整齐地坐在椅子上,实践队员以“垃圾分类,绿色生活”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解了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为什么要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有哪些好处?”“如何正确分类?”实践队员从这些问题入手,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举手提问,现场互动气氛热烈。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垃圾分类,实践队员还设计了一套分类口诀:“能卖钱的蓝桶桶,易腐烂的绿桶桶,有毒有害红桶桶,其他垃圾灰桶桶。”朗朗上口的口诀让孩子们迅速掌握了分类要点。
图为实践队员为孩子们讲解知识。
趣味游戏强化环保知识
知识讲解结束后,实践队员组织了一场垃圾分类趣味小游戏。孩子们被分成四组,每组代表一种垃圾类别,实践队员每指到一种垃圾,孩子们就快速将垃圾收到属于的垃圾分类里。“矿泉水瓶是可回收物!”“过期药品是有害垃圾!”孩子们一边讨论,一边迅速行动。游戏过程中,实践队员还穿插了垃圾分类小知识的提问,答对的孩子可以获得环保主题的小奖品,如可重复使用的文具、环保袋等。游戏不仅让孩子们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10岁的王小雨兴奋地说:“这个游戏太好玩了!我回家后要教爸爸妈妈怎么分类垃圾。”
图为实践队员与孩子们玩游戏。
探寻垃圾分类场现状
下午,实践队员带领孩子们前往王坡村的垃圾分类场进行实地实践。这座垃圾分类场是村里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而建的设施。据工作人员介绍,王坡村的垃圾分类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村委会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村里通过广播、宣传栏、入户讲解等方式,逐步提高了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工作人员也坦言,由于农村地区垃圾种类复杂、分类意识相对薄弱,垃圾分类工作仍面临不少挑战。
现实生活中的垃圾具有多样性,有时回收垃圾和厨余垃圾会混在一起。实践队员引导孩子们把混合垃圾分开,并投放进正确的垃圾桶。通过此次实地实践,孩子们进一步夯实了所学的垃圾分类知识。
图为实践队员引导孩子正确丢垃圾。
清扫之路深植环保理念
孩子们手持扫把和垃圾铲,与实践队员一同来到村里的小路边,认真清理路上的垃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原本散落着塑料袋、鞭炮纸屑和枯枝的小路变得干净整洁,焕然一新。在打扫过程中,实践队员不仅身体力行,还耐心向孩子们强调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及乱扔垃圾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负面影响。孩子们一边认真聆听,一边手不停歇地打扫卫生。“以前我总觉得垃圾扔在地上没什么大不了的,今天我才知道原来垃圾会对环境造成这么大的危害。以后我一定会把垃圾扔进垃圾桶,还要告诉其他小朋友也要这样做。”一位参与活动的孩子说道。
图为实践队员带领孩子们清扫小路。
大学生助力乡村环保
在此次活动中,王坡村村长指出,大学生的参与为村里的垃圾分类工作增添了新的动力。他们采用契合孩子们思维的方式,增强孩子们的垃圾分类意识,这对提升全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大有裨益。
环保征程,道阻且长。实践队员以寓教于乐之法,把垃圾分类知识与意识传授给乡村的孩子们,并且引领孩子们开展实践,以巩固所学知识。“儒风摆渡人”实践队员的王坡村之旅,不只是知识的传播,更是环保理念的播撒,凭借青春之力点亮孩子们的环保意识,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他们的举动,恰似一缕春风,吹遍南泉村的各个角落,使环保理念在村民心中暗自萌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3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