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这座蕴含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因橘子洲头的存在而更具红色魅力。作为全国首批“红色旅游”经典景点之一,橘子洲头承载着丰富的红色记忆与革命精神。为探究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同时探索红色文化的传承路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红色基因”社会实践队来到橘子洲头,开展以“传承文化烽火,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的实地社会调研,在亲身感受文化血脉的同时,对同样来访的大学生游客群体进行调研访谈。
为深入了解橘子洲头深厚的红色历史,调研团队首先与景区工作人员展开深入的访谈交流。在访谈过程中,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橘子洲始终将红色文化视作根本底色与核心精华,历经多年的精心建设与发展,如今的橘子洲已成功建立起“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历史文化”有机融合的“新时代橘子洲精神”。这种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鲜明地体现在景区的整体建设与科学规划之中,更是深深融入每一位游客的实地参观体验里,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领略到橘子洲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与独特精神魅力。
当调研团队到达洲中央时,映入眼帘的是《沁园春・长沙》手写碑,这块碑由毛泽东于 1961年10月16日手书的水印木刻复制稿翻刻而成。寥寥数笔间,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生动景象便跃然纸上。这首词不仅充分展现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豪情壮志,激励着当代大学生们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壮志续写时代新章,更为橘子洲头赋予丰富而深刻的红色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
图为调研团队在《沁园春・长沙》手写碑前合影。杨谦 供图
随后,团队成员来到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像处。这座雕像以1925年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形象为艺术原型,高32米,代表着青年毛泽东在32岁时写下《沁园春·长沙》这首举世闻名的词作;长83米,意味着伟大的毛泽东主席享年83岁;宽41米,述说着毛泽东主席执政41年。雕像富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与橘子洲风景区的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生动展现出伟人青年时期胸怀大志、风华正茂的气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瞻仰,已然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地标。
图为调研团队在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像处合影。杨谦 供图
与此同时,调研团队在景区内积极与过往游客进行互动交流,并发放问卷以收集游客对于橘子洲红色文化景点的认知与感受。问卷内容涵盖游客对红色文化意义的认知、了解红色文化的途径以及橘子洲头相关知识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了解游客对以橘子洲头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的接受与反馈情况,为后续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尽管在问卷发放过程中遇到了部分游客因行程匆忙等原因婉拒的情况,但团队成员凭借耐心热情的讲解,最终成功回收了大量有效问卷,为调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在探寻橘子洲红色文化脉络的过程中,调研团队意外发现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该馆位于风景区原橘洲客栈,其建筑始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曾是辛亥革命时期张孝淮旧居。馆内陈列着菊花石雕、浏阳花炮、长沙花鼓戏等一系列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借助幻影成像、多媒体互动等现代科技手段,以一种温馨而生动的形式展现在游客面前。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与红色文化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橘子洲头丰富多彩且独具魅力的文化底蕴,让游客在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也能领略到长沙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风情。
图为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参观照片。杨谦 供图
此次开展的橘子洲红色主题社会调研活动进展顺利,调研团队不仅借此机会对橘子洲头所蕴含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也为后续进一步探索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积累了大量翔实且有力的数据资料。接下来,团队将针对实地考察所见以及问卷调查所收集到的结果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力求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建议与策略,以期为橘子洲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助力这一极具代表性的红色文化地标在新时代绽放出更为璀璨夺目的光芒。
(通讯员:于晓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3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