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娇娇)在2025年1月的冬日里,我有幸作为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韵语织乡”实践队的一员,深入山东省各地,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方言与非遗探寻之旅。这段经历,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对地域文化认知的新道路,在我的心底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
踏入山东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每一寸空气似乎都弥漫着历史的气息。我们穿梭于各个村落与城镇,与老人们倾心交谈。在那一间间质朴的农舍里,老人们饱含深情地讲述着传统戏曲和民间故事,那一句句带着浓郁乡音的话语,宛如一把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过去的大门。
聆听老人们用方言演绎传统戏曲,是一场直击心灵的震撼体验。他们的唱腔或高亢激昂,或婉转悠扬,每一个音符都被方言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那些独特的发音、语调,将戏曲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在传统戏曲里,方言是灵魂所在,它让戏曲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更是一方水土民众情感与生活的真实映照。它承载着山东人民的豪爽、质朴与热情,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千年的风雨变迁和世代传承的精神追求。
而民间故事,在方言的讲述下,更具神秘色彩和感染力。老人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方言里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为故事增添了许多生动细节。这些故事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通过方言口口相传,承载着家族的记忆、道德的教诲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方言作为地域文化载体的不可替代价值。它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先辈精神的重要桥梁。每一种方言都蕴含着当地独特的文化基因,记录着地域发展的脉络,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方言与相关非遗文化正面临着传承的困境。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普通话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方言的使用场景逐渐减少。年轻一代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更多地使用普通话交流,对方言的掌握程度越来越低。这使得方言传承出现了断层,与之紧密相连的非遗文化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实践队深感责任重大。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多渠道宣传方言及相关文化。我们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并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山东方言和非遗的短视频、图文介绍,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方言的魅力和非遗的独特价值,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讨论。同时,我们在当地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邀请民间艺人现场表演传统戏曲,开展方言教学课堂,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够亲身接触和感受方言与非遗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次实践,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对方言与非遗文化的深入了解,更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方言和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历史,连接着未来。我们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在时代的浪潮中渐渐消逝。
回到校园后,我将把这次实践的收获分享给更多的同学,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关注方言与非遗文化的传承。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一定能够为方言与非遗文化的传承筑牢根基,让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5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