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承脉古韵,传艺新光”实践队走进淄博周村,开启了一场关于周村烧饼的非遗文化之旅,深入了解周村烧饼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探寻历史脉络,感悟传承力量
周村烧饼,作为淄博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美食,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相传周村烧饼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在周村烧饼博物馆,实践队员们通过参观大量的历史文物、图片资料以及古法烧饼制作场景的复原,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周村烧饼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小作坊制作到如今规模化生产,周村烧饼不仅承载着周村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成为淄博地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周村烧饼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香脆可口的口感深受人们喜爱。其制作过程包括和面、擀制、撒芝麻、烘烤等多个环节,每一步都蕴含着精湛的技艺和严格的标准。传统的周村烧饼制作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对周村烧饼制作工艺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肯定。
体验制作工艺,传承匠心精神
为了让实践队员们更深入地了解周村烧饼的制作工艺,在专业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自参与到烧饼的制作过程中,从和面的软硬度把控到擀制的薄厚均匀,再到撒芝麻的技巧和烘烤的火候掌握,每一个环节都让队员们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严谨与精细。
通过亲身体验,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周村烧饼制作工艺的复杂性和传承的不易。一位队员感慨道:“看似简单的烧饼制作,背后却蕴含着无数工匠的心血和智慧。每一枚烧饼都承载着对品质的执着追求,这种匠心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
关注传承现状,助力非遗发展
在深入了解周村烧饼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后,实践队员们与周村烧饼当地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周村烧饼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交流中得知,尽管周村烧饼在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饮食文化的冲击,周村烧饼的消费群体逐渐老龄化,年轻一代对其了解和喜爱程度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传统制作工艺的传承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愿意学习和从事烧饼制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给周村烧饼的传承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实践队员们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通过开展校园非遗文化活动、举办烧饼制作技艺培训班、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周村烧饼的传承与发展。队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古老的周村烧饼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此次周村烧饼非遗文化之旅,不仅让实践队员们对这一传统美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激发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使命感。周村烧饼作为淄博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通过此次活动,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他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推广周村烧饼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美食,为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5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