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舞传统文化之风
2025年2月4日晚,重庆大学“年禧文韵”实践团成员阙丽青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大东坝镇走进当地“回龙”活动,开展对新春舞龙文化的调研,进一步思考“舞龙活动”的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
正月初七的“回龙”活动与正月初二的“舞龙”活动相呼应。根据当地村民所言,两者内容形式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意蕴。正月初二的舞龙活动将庆贺新年的氛围推向高潮,具有祈福纳吉、驱邪避灾的寓意;而正月初七的“回龙”则表示新年庆祝到此结束,新的一年正式开启。
当地村民正月初二收到的龙灯帖子
晚上七点左右,回龙活动开始。在烟花爆竹声与富有节奏的锣鼓声中,舞龙人队伍举着龙灯走进各家各户,完成回龙之礼后便在家庭集聚附近的空地上进行舞龙表演。人群因舞龙表演而聚集,也随舞龙队伍而移动,从村中第一家到最后一家,人潮的流动与热闹的氛围再次点燃“年味”,同时在走街访户中完成了离家工作前对春节的最后一次礼赞。
龙灯访户及表演
经过亲身参与舞龙、回龙活动以及采访当地村民,实践团成员表示春节舞龙对于传承弘扬传统民俗文化、构建与加深邻里人际和睦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一方面,舞龙传承了传统技艺与民俗记忆,是文化根脉的活态体现。从中国城乡到全球唐人街的庆典,舞龙活动在加深中华儿女自身民族认同的同时向全世界弘扬了舞龙这一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但同时舞龙活动的频繁“登场亮相”也与其他逐渐消失在大众视线的优秀传统技艺的“没落”形成鲜明对比,提醒我们要加强对以舞龙为代表的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这对于弘扬创新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壮大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
另一方面,舞龙活动可以被看作是维系邻里和睦关系的重要纽带。农村青壮年流向大城市是当前社会的一大特征,传统的地缘纽带因人口流动和空间距离的急剧扩大而被打破。通过舞龙活动,可以将一年之中未曾接触的邻里集中在一起。不论是参与舞龙的团结合作还是观看舞龙表演的招呼问候与情感共鸣,都有助于重建或加固关系纽带,从而增加群体认同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此次调研活动使实践团成员进一步加深了对保护与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理解,驱动他们对弘扬传统文化的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实践团成员表示,他们将持续关注周边传统技艺保护传承情况,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庆大学“年禧文韵”实践团
记者:阙丽青
拍摄:阙丽青
2025年2月4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6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