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9日至 1月 12日,广西师范大学“桂影流韵·纸狮承辉”实践团前往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大圩镇,对当地著名的纸塑狮头制作技艺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实地调研。此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并记录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与传承之道。
灵川纸塑狮头技艺是源自桂林市灵川县大圩镇的一项独特民间艺术。这项技艺由周以林家族传承,自清朝康熙年间开始,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于 2019 年被列入灵川县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狮头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制作出来的狮头风格独特、色彩艳丽,深受当地人的喜爱。狮头主要用于当地的舞狮活动,每逢重大节日或重要庆典,当地民众都会通过舞狮来庆祝,以此驱灾辟邪、增添喜庆,并表达美好的祝愿。
(图为灵川纸塑狮头半成品)
实践团成员首先来到纸塑狮头技艺传承人——周以林师傅的工作室。周师傅是地地道道的大圩人,也是纸塑狮头的第九代传承人。周师傅回忆到,他小时候看爷爷给狮头上色时,被鲜艳的颜色和花纹吸引,从此跟随爷爷和父亲学习扎制狮头。制作一个狮头需要经历做模、脱模、裁边、上色(挥金)、装饰和点睛等十几道工序,需经过黄蜡泥制、草纸贴层、竹篾扎骨架等严格而复杂的步骤,最后通过上色和装饰为狮头赋予灵动感。狮头制作对色彩也很讲究,黄色象征仁义,红色代表忠义胜利,黑色则寓意霸气勇猛,这些颜色都独具象征意义和视觉感染力。此外,狮头的眼帘、嘴部还可以活动,可谓栩栩如生、灵动非凡。多年来,周师傅始终坚持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狮头极富特色,在当地享有盛誉。
(图为周以林师傅正在制作纸塑狮头)
实践团成员也采访了一位前来订购狮头的顾客。这位顾客表示,狮头是舞狮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每逢节庆场合,村里的青壮年便会积极练习舞龙舞狮,传承这一传统习俗。据了解,舞狮习俗在大圩镇已经有多年历史,舞狮不仅用于庆祝节日,还用于庆祝村中重大喜事,如道路建成和码头落成等,并与十八罗汉表演相结合,用球、耙等道具进行“溜狮子”“撩狮子”等表演,寓意驱灾辟邪。民众也会在家中准备糖果让狮子“采青”,传递美好祝愿。舞狮活动举行前还会进行接狮头仪式,仪式包括开光、敲锣打鼓、放鞭炮等活动,村里有威望的老人还会为狮头点睛,赋予狮子生命与神韵。
尽管周师傅坚守传统技艺,但传统扎制狮头工艺复杂且投入时间长,单凭这门手艺难以维持生计,目前这项技艺正面临着严峻的传承与保护问题。近年来,当地政府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不少媒体也开始关注这门老手艺。实践团成员采访到了大圩镇政府的工作人员,这位工作人员提到,政府目前正在大力支持非遗,除了在 2019年成功将“周氏纸塑狮头技艺”申请为县级非遗外,政府还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举办文化节庆等形式,推动狮头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大圩镇政府工作人员)
“十四五”规划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灵川县大圩古镇的纸塑狮头技艺作为一项古老而独特的手工工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一技艺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周以林师傅合影留念)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7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