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山区的褶皱里,坐落着清流县灵地镇马寨村。每年农历正月初六、初七,这个被群山环抱的村落都会上演一场跨越千年的神秘仪式——游菩萨。2025年2月4日,福建农林大学科学学院”福韵薪火相传”实践队来到了马寨村。在实践队员眼里,这不是简单的民俗表演,而是一场与天地对话的古老仪式,是马寨村先民与自然抗争的生命记忆在当代的延续。此次调研,旨在解码“福”文化基因图谱,激活“福”文化内生动力,培育文化自觉意识,探寻小村寨里的大故事。
药王巡境的千年回响
马寨村的游菩萨传统,可以追溯至唐末黄巢起义时期。传说当时瘟疫肆虐,一位云游僧人携药王菩萨金身至此,以草药救治乡民。为感念菩萨恩德,村民将金身供奉于村中,并形成每年正月抬神游行的传统。在黄氏族谱的泛黄纸页间,“游药王”的记载自明洪武年间延续至今,六百年间从未间断。游行路线暗含风水玄机,队伍沿村中主道行进,村民相信,菩萨金身经过之处,疫气尽散,五谷丰登。
宗族社会的仪式密码
在游菩萨仪式中,每个细节都是宗族秩序的具象化呈现。神轿起驾时,村中辈分最高的长者持桃木杖开路,其后依次为铜锣队、旗幡队、神轿、鼓乐班。
祭祀供品的选择蕴含深意:自养本地鸡、自酿的米酒。这些讲究并非简单的形式主义,而是深谙农耕文明的他们用自然馈赠表达自己最虔诚的谢意。
文化基因的现代传承
在城镇化浪潮中,马寨村的年轻一代大多外出务工。但每年正月,他们仍会如候鸟般归来。今年抬轿的一位村民说:“抬轿时要跟着鼓点走‘禹步’,这种步伐我从小看爷爷走,现在终于轮到我传承。”这种文化自觉,使看似陈旧的仪式焕发新生。
当夜幕降临,药王金身归位,男女老少抬着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将菩萨庙围一圈照亮,实践队员也参与其中。年轻人拽着本地猪绕庙左转三圈右转三圈,感谢药王菩萨对村民世世代代的佑护。数箱烟花争先绽放,述说着世代平安、人丁兴旺的喜悦。这一刻,过去与现在、神圣与世俗、传统与现代,在山村的星空下达成奇妙的和解。这种文化共生的智慧,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密码。
实践队队员郑朝松感慨:“马寨村的游菩萨仪式,像一株扎根岩缝的古榕,在时代风雨中舒展着新的枝叶。当城市里的非遗展示沦为橱窗标本时,这个闽西山村用最质朴的方式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博物馆式的封存,而在于让传统‘福’文化民俗活在当代人的呼吸之间。药王菩萨年复一年的游行,不仅是神明的游历,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原乡的永恒守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8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