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萦桑梓·赣水情长”实践团是一支年轻且充满热忱的团队,成员间紧密协作,彼此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与才能。为响应共青团中央实践育人工作深度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建设目标,团队秉持“以热爱为笔,绘赣鄱新章”的初心成立。2025年伊始,团队回到家乡江西省,从英雄城南昌的红色记忆探寻,到千年瓷都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传承,在时空对话中感受文化脉络,在市井烟火中体认文化交融,期望以新媒体手段为家乡文旅宣传添砖加瓦。
南昌——洪都访史,赣水寻根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南昌市地处长江以南,历史底蕴深厚,不仅有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还是“英雄城”,被称为“军旗升起的地方”。观一城文脉,识古今春秋,2025年1月14日,实践团来到南昌市,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走访。
踏入八一起义纪念馆,馆内陈列的珍贵文物与历史资料,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触摸五处革命旧址中的复原情景,走过革命将士战斗过的道路,见证八一枪声留下的弹痕,百年建筑写满骁将的光辉故事,让当代守护者与有荣焉。实践团深刻感受到江西作为革命摇篮的厚重历史使命感,革命先辈们的热血与信念在此刻跨越时空,发人深省。
走进滕王阁,这座千古名楼屹立于赣江之畔,飞檐斗拱、气势恢宏,一如王子安著序中的大气磅礴。实践团登楼远眺,领略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景色,更沉醉于其背后千年的诗词文化与建筑艺术魅力之中,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着古代文人墨客的才情与风骨。
最后,实践团来到江西省博物馆,从历史教科书中系统地学习了家乡的发展历史。从远古时代的石器陶器到近代抗战的革命文物,从古老的书画作品到生动的人物剪影,从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到萍乡傩面具的雕刻技术,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文字都诉说着赣鄱大地的故事,让团队对这片土地在华夏文明进程中的重要贡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景德镇——瓷都之行,鉴古观今
千年瓷都,万年窑火。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千年古镇、国际瓷都。其代代传承的陶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国际名片。“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实践团第二站来到景德镇,于青砖绿瓦地感受窑火延千年。
在景德镇的陶瓷集市,实践团提前与珠串手艺人邱月老师取得了联系,在周密准备后展开了历时半小时的采访。采访的过程中,实践团与邱月老师探讨了景德镇的陶瓷作品创新、文化宣传与市场现状,也聆听着她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对传承陶瓷工艺的见解,深刻体会到景德镇人民对家乡技艺的坚定传承与对传统文化的无声守护。
漫步中国陶瓷博物馆,实践团沿着陶瓷发展的历史脉络,探寻着从古朴务实的原始陶器到精美绝伦的现代瓷器的演变历程。一部中国陶瓷史,既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创新突破、精益求精造物史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传承有序、多元统一文化观的器物外化。在与一件件古器对视的瞬间,历史回声阵阵,实践团聆听着他们的故事。
实践的最后一天,团队来到樊家井仿古街,深入“无赝之斋”,洞察行业现状。与名窑古瓷店店主王师傅的交流,让实践团看到了仿古陶瓷行业的现状与挑战,也看到了景德镇人民不甘落后、锐意创新的进取心。“在现代社会,陶瓷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技艺的一脉相承,还需要适应变化的市场,创新发展模式。”这是景德镇手艺人的共识。
不忘桑梓根,反哺意深深。至此,实践团为期五天的返家乡社会实践告一段落。每一次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每一次对历史遗迹的探寻、每一次与文化传承者的对话,都让团队对家乡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未来,情萦桑梓实践团期待能够发起更多类似的社会实践,探索为家乡发展赋能的创新方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历久弥新、灼灼其华。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9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