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春节期间,济宁市博物馆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一场以非遗为主题的新春系列活动在此欢乐启幕。来自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青春筑梦,荣校报国”实践队的志愿者们积极投身其中,用热情与专业为广大民众带来了一场丰富多彩、别具韵味的文化盛宴,让人们在喜庆的节日氛围里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为传统佳节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活动当日,博物馆大厅被装点得年味十足,大红色的灯笼高高悬挂,喜庆的春联张贴两侧,与各个非遗展示区交相辉映,处处洋溢着新春的喜悦。还未踏入核心展区,便能听到人群中的阵阵惊叹,原来是面塑展示区已率先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
民间面塑艺人端坐台前,手中一团团五彩斑斓的面团在十指间灵活翻转、揉搓、捏塑。眨眼间,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神话人物便跃然指尖。实践队员们穿梭其中,有的协助艺人递拿工具,有的轻声向观众讲解面塑的历史渊源:面塑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民间传统习俗,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场合都少不了它的身影,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经艺人巧手塑形,寄托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小观众们瞪大了眼睛,满是好奇与向往,在志愿者鼓励下,也纷纷伸出小手,尝试着将面团捏成简单的形状,现场欢笑声不断。
移步蛋雕区域,气氛同样热烈。桌上一枚枚普通的禽蛋,在蛋雕师傅的刻刀下正经历着华丽“变身”。师傅聚精会神,凭借精湛技艺,于薄脆蛋壳上精雕细琢,花鸟鱼虫、山川风景渐次呈现,细微之处,毫厘毕现。志愿者们小心翼翼地捧着完成的蛋雕作品向观众展示,并不时分享着保护要点:蛋雕脆弱,需轻拿轻放,这小小蛋壳承载的不仅是艺术,更是几代手艺人的坚守。观众们手捧蛋雕,对着光线细细观赏,对师傅的巧夺天工赞叹不已,不少人还向志愿者询问学习蛋雕的入门方法,渴望日后也能尝试这门指尖艺术。
而在拓印角落,古朴之风扑面而来。传统的拓印工具整齐摆放,实践队员们耐心指导参与者如何正确上墨、敷纸、敲打,让古老碑刻、书画的纹理清晰浮现于宣纸之上。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逐渐掌握技巧,人们沉浸在拓印的奇妙过程中,感受着历史穿越时空的厚重。一位老者边拓印边感慨:“小时候见过这手艺,以为要失传了,没想到今天能在这重温,还能亲手试试,过年过得有文化味儿!”实践队员们笑着回应:“这就是非遗传承的意义,希望通过我们,让更多人爱上这些老手艺。”
为保障活动顺利进行,实践队前期做了充足准备。队员们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习各类非遗知识,了解活动流程与注意事项,进行分工演练。活动中,他们从早到晚坚守岗位,维护现场秩序,解答观众疑问,引导互动体验,不顾疲惫,始终面带笑容。一位队员表示:“看到大家对非遗热情高涨,一切辛苦都值了。我们年轻一代有责任让非遗在新时代发光发热。”
此次非遗新春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节日生活,更成为非遗传承的生动课堂。借助博物馆平台,实践队搭起了公众与非遗的桥梁,让古老技艺走出尘封记忆,融入新春喜乐。随着活动圆满落幕,其文化涟漪仍在持续扩散,激励着更多人关注非遗、投身传承,让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代代相传,在未来岁月里续写华章,也为每一个新春佳节增添永不褪色的文化底色。未来,博物馆与实践队还将探索更多合作路径,让非遗之光常亮,文化薪火不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9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