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里拾遗,寻游“六艺”——数字化赋能非遗创新传承活化模式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儒风新韵”社会实践队开展实践活动
大学生网报潍坊2月7日电(通讯员:李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物质财产,承载着人类智慧和辉煌,它是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活态性、传承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点。非遗数字化热度飙升、数字化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沉浸式娱乐产业日益发展的新情势,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两创”方针和新质生产力助推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紧密贴合当代青年人的现实旨趣,研究数字化赋能儒家文化与非遗技艺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模式,以进一步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曲阜师范大学“儒风新韵”实践队员于2025年2月5日至2月7日期间以数字化赋能非遗创新传承为切入点,展开“数”里拾遗,寻游“六艺”——数字化赋能非遗创新传承活化模式”的实践活动。
访谈非遗传承人,了解非遗传承困境
实践队员李延积极与非遗泥塑传承人王奶奶取得联系,了解到王奶奶年轻的时候开始接触并学习泥塑,对其有了十分浓厚的兴趣,于是刻苦钻研精进自己的技术,一心一意只为将泥塑学好、继承好,直到现在,她的泥塑工艺已经十分精湛,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可以完成一个栩栩如生的角色。根据我们跟王奶奶的谈话,我们了解到她不仅自己做泥塑,而且也会收徒教他们做泥塑,王奶奶说她收的徒弟现在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了,她觉得十分自豪。王奶奶还跟我们详细的谈了谈泥塑的制作工艺:其实制作的过程倒也好说,关键是原材料的制作比较费神。泥塑的原材料使用一种特殊的黏土,这种黏土光制作就要很长的时间,王奶奶说她年轻的时候没有染料,所以她直到现在用的染料都是自己加工制作的,所以也要花很长的时间。所有的原料制作完成后,还要用密封性很好的容器进行保存,防止泥塑变干。最后也就是制作工艺了。虽然王奶奶已经对做泥塑很熟悉了,但是当她真正给我们做出一个很完整的作品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做一个泥塑是这么的费时又费力。仔细听完王奶奶的描述之后,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了泥塑这种非遗技艺的重要与珍贵。据了解,因为这种技艺的原料制作起来比较麻烦,在学习泥塑的时候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和精力,所以对于现代快节奏人们来说是很难的,他们可能不愿意或者没有时间来进行认真的学习,所以泥塑的传承面临着很大的困境。王奶奶认为,泥塑只有通过人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这种技艺才可以永远的流传下去。我们实践队员提议将这种技艺于数字化进行充分的结合,王奶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体验数字之乐趣,探寻非遗之足迹
实践队员于2月上旬进行了数字化非遗的实际调查活动。仔细了解了其中的数字化非遗技艺。我们探寻了很多数字化联合非遗的古迹,发现有非遗文化的数字化趋势也在不断加强。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数字科技结合了非遗元素,如VR、AR等数字化游戏。同时他将孔子的六艺融合起来,在玩家做任务的同时来感受六艺的文化底蕴,让玩家深入历史的情景进行演绎,不仅符合年轻人对于现代娱乐的要求,还让玩家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紧接着,队员们又去体验和感受了非遗文化古迹:看了木版年画,亲手感受了纸鸢的制作过程。实践队员们对非遗文化又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调查的结果表明,只要非遗数字化发展得足够好,足够吸引人,同时又加入非遗文化的元素,那么这两个必定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种形式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数字化联合非遗文化新颖有趣,吸引大量的人群驻足玩耍;非遗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富,让人们在体验数字化科技的同时还能感受非遗文化带来的魅力。但是,并不排除这种形式的数字化非遗的局限性,要想融合非遗文化,数字技术必须要融合古代和现代的文化与潮流,这就加大了非遗文化数字化的复杂性。而非遗文化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想要完全融入现代社会的生活中,被年轻人更好的接受,也是很大的问题,仍需继续探索和努力。时代虽然在不断的进步,可是并不代表着要舍本逐末,历史与现实完美结合才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9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