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逐渐被快餐文化冲击的今天,重拾传统美食技艺,传承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显得尤为重要。为探寻传统美食魅力、传承民俗技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服务社区走基层,青春聚力正当时”社会实践队于1月25日参与了蒸米饽饽豆饽饽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沉浸式体验传统美食的魅力。
图为实践队员配合田奶奶搬饽饽 张琳萱供图
活动开始,经验丰富的田奶奶给我们讲解米饽饽和豆饽饽的文化渊源。米饽饽和豆饽饽是当地传统美食,米饽饽多用黄米,口感软糯;豆饽饽以豆类为馅,香甜可口。过去只有在节庆或重要日子才制作,这些看似普通的面食,是过去家家户户必备的美食,承载着浓浓的乡情和美好的回忆,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准备材料时,实践队员们分工协作,有人负责称取面粉等干性材料,有人清洗红枣、红豆等食材。田奶奶亲自示范,先将酵母用温水化开,倒入面粉中,边倒边搅拌,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盖上湿布发酵。奶奶提醒,发酵温度和时间很关键,温度过高或过低、时间长短都会影响面团质量。
制作豆饽饽馅料,把红豆煮熟后,用石臼捣碎,加入红糖和切碎的红枣拌匀。大家轮流操作石臼,感受传统制作方式的乐趣。
面团发酵好,变得蓬松柔软。田奶奶教我们把面团分成小块,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面皮。包豆饽饽时,将馅料放在面皮中间,像包包子一样收口,再搓圆。包米饽饽时,可根据喜好加入豆沙、枣泥等馅料。大家手法生疏,但在田奶奶指导下,慢慢熟练,包出的饽饽有模有样。
静置醒发包好的垫在干玉米叶上的饽饽15 - 20 分钟。田奶奶说,醒发能让饽饽蒸后更蓬松。醒发后,实践队员们把饽饽放入锅中大火烧开,转中火蒸 20 - 25 分钟。等待过程中,实践队员们满心期待。
图为上锅蒸饽饽的过程 张琳萱供图
饽饽蒸好,打开锅盖,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饽饽。刚出炉的饽饽,口感软糯香甜。那香甜的味道、软糯的口感,让人陶醉其中。这一刻,实践队员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美食的美味,更是劳动的喜悦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次“蒸米饽饽豆饽饽”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队员们学会了一项传统的面食制作技艺,更让队员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它不仅是一次美食的制作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实践队员对家乡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热爱和敬意。实践队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继续开展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图为志愿者老人整理 张琳萱供图
此次“从灶台到心间,米豆饽饽的烟火传承”实践活动,更让实践队员们明白,传统美食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纽带。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传承这些传统美食,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春节的脚步日益临近,在这个充满团圆与喜庆氛围的时刻,这些亲手制作的米饽饽和豆饽饽,将作为饱含心意与祝福的美味,端上春节餐桌。一家人围坐,分享着这份温暖,让传统美食的烟火气,为蛇年春节增添更多温馨与幸福,将美好的新年祝愿,随着美食的香气,传递到每一个人的心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97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