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新型城市化、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为推进乡村振兴政策,2025年1月,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渔隅勘行”社会实践队围绕“智绘乡村新画卷,情讲故园旧时光”的实践主题走进张家台村,对这里的环保实践和渔业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渔网交织的梦想:渔村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轨探索
走进张家台,实践队首先对渔村的经济和文化进行深度的调查。在询问收入与调查水平这一方面时,通过调查问卷和采访形式对张家台本地不同年龄和职业的村民进行了信息咨询。通过对村宣传委员访谈了解到,近年来,张家台村的民宿数量是不断增加的。村子里的收入基本是按照一家一户来统计的,渔民住户捕鱼年收入一般是10w,民宿住户平均年收入20w。收入基本上满足本地村民日常开销及精神性活动。但村民收入与渔业紧密联系,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其收入增长趋势较为波动,与当年渔业活动情况和民宿居住情况呈正相关。
民宿销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美团、小红书、抖音等APP宣传。在旅游淡季时,村民仍然坚持靠海吃海的传统,大部分村民坚持外出打鱼,自备渔船,村内有冰块生产供应户。
在文化传承方面,村庄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捕捞方法,如使用传统的渔网、渔船、渔具等。在养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水产养殖技术。
村庄的渔业文化不仅仅是捕捞技术,它还与渔民的日常生活、信仰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张家村渔民会举行祭海、祭渔神等宗教仪式,祈求风调雨顺、渔获丰盈。张家村业还采取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捕捞方式,例如实施“禁渔期“制度。基于渔业延伸出来的传统本地文化活动,6月13日举办的渔民节和村民个人自发性庆祝的财神节。在渔民节期间有表演歌舞、烟花秀、渔民号子、龙舟、敬龙王等本地特色活动。同时张家台村本地文化跟随时代与时俱进,在文化广场上有着专门的流行广场舞环节和流行歌曲演奏活动。
海浪轻抚的记忆:渔村民俗风情与生态环境的互动研究
张家台村位于卧龙山街道东部,是一处两面环海的小渔村。村里邻里关系和谐融洽,互帮互助。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民宿邻里之间会互相介绍客源、分享经营经验,在旅游旺季自己家民宿客满时,邻里之间会互相帮助解决住宿紧张等问题,共同提升张家台村民宿的整体品质和知名度,实现互利共赢。村民不仅在民宿上互助共赢,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张家台村的邻里之间会互相帮忙。如遇到婚丧嫁娶、生病住院等情况,邻里们会主动伸出援手,帮忙做饭、照顾病人、打理家务等,体现出浓厚的人情味。村里会不定期在村委会广场前组织广场舞表演等文体活动,邻里们踊跃参加,在活动中交流互动,丰富了业余生活,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关于村内的生活环境,通过村“三务公开”了解到,村内有务工定期去清理生活、建筑垃圾。可以看出村委会对于街面清扫的工作也非常重视,有专门的清扫人员进行打扫。在污水处理方面也有专门的处理设备,会进行雨水和污水的分离,分别进行处理。
渔歌唱晚的变迁:渔村社会结构与家庭生活的演变考察
张家台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发展潜力的村庄,其组织结构在乡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村委会书记介绍,全村约1700人,其中30%都是民宿,主要发展渔业和旅游业。张家台村主要是发展以渔业行业为主体的农业,较少或不涉及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为主体的农业。其中渔业占张家台村产业结构的30%。渔业发展现状受划分的海域和规定的禁渔期间影响,固定海域收入和所产归负责人,公共区域可随意进行渔业活动。但在该村,面临着年轻人不愿从事渔业工作,大多数都外出务工的状况。在与渔业书记交谈中也得知,出海捕鱼也会慢慢被淘汰,村里现在还从事渔业生产的大多数还是一些中年人,年轻人大多选择民宿经营或者外出务工等。
通过对渔业资源、渔民生活、渔村经济结构等方面的调研,实践队可以为渔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策略建议。这有助于推动渔村的经济发展,改善渔民的生活条件,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渔村独特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实践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来锻炼自己、服务社会。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村民的访谈
图为村内固体垃圾回收点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村委会书记交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2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