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郎溪县定埠村的古老街巷热闹非凡,一支特殊的队伍穿梭其中,为即将到来的蛇年新春增添了别样的文化韵味。他们是来自安徽工业大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此次深入定埠村,只为揭开定埠小马灯这一非遗文化的神秘面纱。
定埠小马灯,作为郎溪县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起源于三国时期,相传是为纪念东吴大将太史慈而创,历经千年岁月洗礼,依旧在江淮大地熠熠生辉。每逢春节、元宵等传统佳节,定埠村的男女老少都会齐聚一堂,舞动小马灯,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实践团队初到定埠村,便被这里浓郁的民俗氛围所感染。村口的老树下,几位民间艺人正在精心制作小马灯道具。竹篾在他们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个精致的马骨架便成型了。队员们围坐一旁,认真学习制作技巧,亲身体验这门传统手工艺的魅力。“这些小马灯可都是我们的宝贝,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心血。”老艺人张大爷一边忙碌,一边自豪地说道。
为了更深入了解定埠小马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团队成员们走访了村里的多位老人。80岁高龄的李奶奶回忆起儿时观看小马灯表演的场景,眼中满是深情:“那时候,全村人都盼着过年,就为了看小马灯。孩子们穿着鲜艳的服装,骑着小马灯,在村子里跑啊跳啊,可热闹了。”从老人们的讲述中,队员们感受到了定埠小马灯在村民心中的特殊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维系乡情、传承文化的精神纽带。
在采访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定埠小马灯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融合了舞蹈、音乐、武术等多种元素。表演时,演员们身着彩衣,腰系竹马,手持马鞭,在欢快的锣鼓声中,模仿马的奔跑、跳跃、嬉戏等姿态,生动逼真,惟妙惟肖。整个表演分为“出马”“圆场”“串阵”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程序和动作规范,展现了古代战争和日常生活的场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历史文化底蕴。
为了亲身体验小马灯表演的魅力,队员们在民间艺人的指导下,开始了紧张的排练。学习基本动作、熟悉表演流程、配合音乐节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练习。起初,队员们总是手忙脚乱,不是动作不协调,就是跟不上节奏。但他们并没有气馁,在艺人的耐心指导下,经过几天的刻苦训练,终于掌握了小马灯表演的基本技巧。
蛇年正月初二,定埠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小马灯表演。一大早,村子里就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大家都翘首以盼这场文化盛宴。随着一阵激昂的锣鼓声响起,小马灯表演正式开始。队员们身着盛装,骑着小马灯,精神抖擞地走上舞台。他们步伐矫健,动作整齐,时而奔跑如飞,时而跳跃嬉戏,将马的灵动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台下观众掌声雷动,欢呼声此起彼伏,现场气氛热烈非凡。
表演结束后,队员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这次实践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也让我明白了传承和保护非遗的重要性。”团队负责人小王感慨地说,“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定埠小马灯,让这一古老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此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定埠小马灯这一非遗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让大学生们在实践中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2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