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的这句诗,道出了乡音在游子心中永恒的地位。方言,作为乡音的载体,是我们与故乡之间最直接的联系。它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普通话的普及,方言的生存空间正被不断挤压。众多新时代青年并不了解自己的方言,更不会说方言,方言正逐渐被世人遗忘。面对此种现状,为做好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韵语织乡”实践团于2025年1月份赴山东省各地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以自主学习,社会调研,言传身教等方式引方言进入我们的生活,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首先,实践团成员赴河北省唐山市溯源在方言中孕育繁荣的皮影戏。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实践团的成员们了解到唐山皮影戏是冀东地区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乐亭方言作为唐山皮影戏的唱腔基础,具有独特的语音、语调和韵律,在词汇和语法上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唐山皮影戏中,艺人们用乐亭方言演唱,使得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情感和生命力,使得乐亭方言不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通过唐山皮影戏,乐亭方言得以传承和发扬,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了解到方言的重要性后,实践团成员们各赴自己的家乡开始进行方言的调研与教育。实践团的成员以社区为单位,在社区中抽取不同年龄段的人,询问调查方言的掌握情况。人们热情配合,自信的向成员们展示自己的方言,有的方言还被写进了文章里,创作在了流行歌中。经过一番调研后,实践团的成员发现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方言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青少年与学前孩童多以普通话交流,对方言的了解与掌握程度较浅。中老年人多以方言为主要的沟通方式,实践团的成员们借此机会向他们学习方言,意在为后期的方言教育奠定基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2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