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新风吹社区,环保实践润人心
作为曲阜师范大学社会实践队的一员,我和队友们围绕“社区环境”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在前期调研中,我们发现,尽管垃圾分类政策已推行多年,但在许多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依然薄弱,分类设施不完善,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此,我们决定以“垃圾分类”为切入点,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第一次团队会议上,队员们各抒己见。有同学提到,许多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具体要求并不清楚,比如哪些属于可回收物,哪些是有害垃圾;也有同学指出,社区内的垃圾桶标识不清晰,甚至存在混装混运的现象。经过激烈讨论,我们达成共识:垃圾分类的难点不仅在于居民的参与度,更在于宣传教育的不足和基础设施的缺失。因此,我们决定从宣传教育和实践行动两方面入手,制定详细计划。
根据讨论结果,我们制定了为期两周的行动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1. 调研与宣传阶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情况,并设计宣传材料,包括海报、手册和短视频。
2. 实践与行动阶段:在社区内开展垃圾分类知识讲座,组织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游戏,并协助社区完善垃圾桶标识和分类设施。
3. 总结与反馈阶段: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撰写实践报告,并向社区管理部门提出改进建议。
为了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我们进行了详细分工:一部分队员负责设计问卷和宣传材料,另一部分队员联系社区居委会,争取支持;还有队员负责活动当天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大家各司其职,紧密配合。
我们首先在社区内发放了200份问卷,结果显示,超过60%的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具体要求“一知半解”,甚至有部分人认为垃圾分类“太麻烦,没必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例如,我们将垃圾分类知识编成顺口溜:“能卖钱的蓝桶装,易腐烂的绿桶放,有毒有害红桶收,其他垃圾黑桶藏。”同时,我们还制作了一段短视频,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垃圾分类的正确方法。
在社区居委会的支持下,我们在社区广场举办了一场垃圾分类知识讲座。为了吸引更多居民参与,我们设计了互动环节,比如“垃圾分类大转盘”和“分类知识抢答”,参与者可以获得小礼品。活动现场气氛热烈,许多居民表示:“原来垃圾分类并不难,只要记住分类规则就行。”
此外,我们还发现社区内的垃圾桶标识模糊,部分垃圾桶甚至破损严重。于是,我们向居委会反映了这一问题,并协助更换了新的分类垃圾桶,还在垃圾桶旁张贴了醒目的分类指南。
活动结束后,我们再次发放了问卷,结果显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显著提升,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我们还收集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比如“增加垃圾分类监督员”“定期举办分类知识培训”等。我们将这些建议整理成报告,提交给了社区管理部门。
这次社会实践不仅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垃圾分类的现状和难点,也让我们意识到,环保事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通过我们的努力,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态度从“漠不关心”转变为“积极参与”,社区的环境卫生状况也得到了改善。
更重要的是,这次活动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社会实践不仅是服务社会的过程,更是自我成长的机会。在活动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居民沟通,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也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正如一位队员所说:“垃圾分类看似是小事,但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地球的未来。我们的小行动,或许能带来大改变。”
虽然这次实践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我们深知,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持续的努力。未来,我们计划与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并探索更多创新的宣传方式,比如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
总之,这次社会实践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投身环保事业的决心。我们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城市,乃至我们的地球,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撰稿人:董梓岳
“环境途巷美,社区着锦章”实践队
指导老师:刘兆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2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