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依山傍海,与生俱来的海洋基因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形成其独特的“蓝色”血脉,积淀成璀璨厚重的海洋文化,是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的文化瑰宝。“
为落实福建委教育工委关于2024-2025学年寒假期间组织开展“追寻领袖足迹 体悟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要求,福建农林大学海洋学院立足学科专业特色,组建“福海逐梦航”社会实践团队,于近日深入长乐、马尾、连江探寻福州海洋文化,感受“海上福州”建设30余年的骄人成就,进一步培厚海洋意识、鼓舞昂扬斗志、凝聚起”学‘海’报国“的精神动力,激扬起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青春力量。
追寻海丝记忆,探索长乐“蓝色”文化密码
“风起闽江太平港,潮接西洋万里航”,长乐是郑和舟师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和驻泊地。实践队的第一站便是到长乐的郑和公园,“打卡”巍然屹立千年的圣寿宝塔,仿佛沿着郑和的目光眺望太平港;参观郑和史迹陈列馆,细读《天妃灵应之记》的碑文,宛若穿越时光之流,揭开了600多年前海丝记忆的波澜壮阔。“原先在历史书中寥寥数语的‘郑和下西洋’在这里是如此细腻可感。郑和所率船队敬畏海洋又具有冒险精神,虔诚于精神寄托也潜心于科学技术,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航海实力,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繁荣,推动了福州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实践队队长张雯霏感叹道。
图为实践队在长乐的郑和塑像前合照
位于仙岐村的显应宫也是海丝古韵金风的见证者、参与者。实践队员在显应宫地下古宫遗址参观学习,感喟泥塑的栩栩如生,感受妈祖文化如明珠般为长乐的海洋人文底蕴增添的光彩。而供奉巡海大帝郑和的神龛也让实践队员们感受到了郑和信仰和郑和文化在长乐民间的认可度和“崇拜值”。“在丰富的文物、史料中沉浸式地参观学习,可以想见郑和给这里的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商贸往来的繁荣和民生改善的福祉,也带来了‘勇往直前、开放包容’的航海精神,激发了当地人向海开拓、向海兴业的勇气和信心,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崇敬爱戴。”队员樊一飞在实践日记中写道。
图为实践队在长乐显应宫参观学习
探访百年船政,解读马尾“蓝色”传承新篇
“一部船政史,半部中国近代史。”马尾的海洋文化镌刻着历史的“船”奇,也续写着今人的“船”承发展。实践队的第二站来到了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城,在世界著名港航标志、世界著名邮政地名罗星塔前驻足仰望,通过广场上的图文展板学习罗星塔公园里大型浮雕对应的历史故事和罗零基准点内在的“科技含量”;走过船政时空隧道,到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在“自强之道——船政历史文化陈列”和“闽都瑰宝——船政文化揽胜”两大展厅九百余件馆藏文物中感悟近代以来爱国志士向海图强、救亡图存的艰难探索和不屈品格,感悟船政制造、船政教育、船政海军、船政文化等在近代中国先进科技、工业制造、高等教育、海军建设、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丰硕成果和对现当代的积极影响,感悟“爱国科学创新图强”的船政精神从百年历史中走来,历久弥新、愈陈愈厚。实践队员们赞叹于当年的船政学子工整详实的学习笔记、惊艳于成绩单上展现出的门门优秀、全面发展的船政学子形象,恍然于船政学堂不仅培养出了邓世昌等在海防一线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也培养出了严复、詹天佑等著名思想家、工程师,为近代中国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先辈们在当时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然满怀学习的热忱和为学的严谨,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当下、好好学习?”实践队员刘璟谊感慨道。
图为实践队通过问卷和采访调研船政文化
此外,实践队员们也敏锐地发现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水平较为先进,通过随身智能讲解仪能自动定位识别文物、资料从而开启讲解,一楼展厅的文物资料展示大屏幕可点击获取任意文物、资料的详细介绍,为访客“科学游”“文化游”“深度游”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也为船政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和途径。街头巷尾的船政文化特色标识装饰和船政文创产品也成为浓厚文化氛围、润物无声地传播船政文化提供了助力。实践队员付清婧以实践见闻为灵感,借助AI科技为设计了有船政元素的窗花,她表示恰逢年节,窗花是应景的文创产品,罗星塔的“文脉”象征意义和船政的乘风破浪寓意都是很好的。
图为实践队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数字显示屏上点击获取文物资料
图为实践队赴罗星塔公园学习船政文化
感受耕海致新,学唱连江的“蓝色”牧歌
“山海相连,海江相拥”,连江与海结缘,是立体的,既包含了历史的时间维度,又包含了现实的各个方面。实践队的最后一站是连江。实践队员们走过槐龙坊历史文化街区,在温麻记忆馆里探寻连江的“山、海、城、人、文、史”,从旖旎的自然风光到厚重的人文底蕴,从特色民俗风情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远渡重洋的瓷器到蜚声海外的水产名片,感受连江由山向海、出江入海,经海洋走向世界的“前世今生”;到访定海村,这里是闽江口北岸“黄金水道”,素有“闽江北喉”之称,是抗倭斗争的坚固城堡。而今却是村容古朴,一派祥和。实践队员们在此看见沿江的渔船和许多以鱼、虾等海味为营生的商贩店铺,又见居民拉网结绳用于采收海带。独木成林的古榕依然生机勃勃,仿佛诉说着海防使命的壮烈与渔水民生的日常。
图为实践队员记录养殖户海带采收过程
“闽在海之中,海为闽人田”。恰逢海带苗丰收时间,实践队员乘船入“海田”,近距离感受采收海带、冬耕丰舱的辛勤与喜悦。连江,素有“中国海带之乡”的美誉,海带养殖历史悠久,所产海带口感柔嫩、味道独特。“连江海带”于2024年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公布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实践队队员在连江海带龙头企业福建亿达食品有限公司学习海带经过烫煮、拌盐、腌制等初步加工过程,在公司科技园区通过图文资料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解说了解到海带的深加工工艺让海带从低附加值的产品原料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休闲食品的“蝶变”过程。“传统的渔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出新的‘浪花’,新时代的海洋故事可见一‘带’。文化与科技是我们海洋学院学子成长的‘一体两翼’,了解历史、了解文化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结合当下、创造未来。”实践队队员张妤俐表示。
图为实践队走访连江温麻记忆馆参观学习
图为实践队员学习海带烫煮技术
为期3天的实践是行走的思政大课,队员们用文字、图像和影音记录下所见所闻、所行所感,制作宣讲视频、设计文创产品、撰写心得体会和调研报告,将讲学、研学、践学、展学融合在一起。通过亲手触摸、亲眼目睹、亲身感受的文化“航程”加深了对海洋强国战略的认知和认同,鼓舞实践队员们进一步厚植海洋情怀,立志践行“大食物观”、丰富“蓝色粮仓”,以过硬的专业技能为笔,为家乡福建“做好‘海’的文章”增添笔墨、贡献力量。
图为整装待发,实践队员即将深入“海田”见证海带丰收
文:张雯霏、樊一飞
图:张妤俐、陈文倩
指导老师:赵佳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3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