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响应“百万大学生进社区”主题号召,曲阜师范大学“寒岁助社兴,暖冬传温情”社会实践团赴威海文登开展非遗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依托自身相关优势,结合当地传统特色,举办了一系列非遗传承活动,旨在展现地方非遗魅力,弘扬地区优秀文化。活动不仅扩宽成员们的文化视野,也使当地非遗文化得到更多关注,取得了良好反响。
文登区位于胶东半岛东部,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文登县名始于西汉,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北齐天统四年正式置文登县,是山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登区自古以来就以崇文重教著称,过去便存在着“文登学”的美誉,同时也传承下来众多的特色非遗文化。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文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存。
参观非遗博物馆,感受文化底蕴
1月20日,“寒岁助社兴,暖冬传温情”社会实践团成员在带队老师的组织下,抵达文登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博物馆内展出了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包括文登花饽饽、文登喜饼、文登方言、鲁绣、以及“秃尾巴老李”的故事等。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文登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示了文登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讲解员的细致讲解下,同学们对每一项非遗技艺的历史渊源和独特之处有了深入了解。文登刺绣的精细、文登面塑的生动、文登故事的韵味,都让同学们赞叹不已,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拜师学艺,亲身体验非遗技艺
参观博物馆后,同学们有幸拜访了几位文登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并亲身体验了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在文登花饽饽传承人的指导下,同学们体验了捏制面塑的过程。从揉面、塑形到上色,每一步都需要细致的操作和耐心的等待。大家按照传承人的示范,制作了各种形态的面塑作品,有动物、有人物,还有各种传统图案。虽然制作过程繁琐,但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面塑作品时,大家都感到无比的成就感。
实践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进行了心得交流会。每一位参与者都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他们纷纷表示,这次实践活动不仅让他们学到了宝贵的非遗技艺,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一些同学还表示,希望能够将所学到的技艺带回校园,在校内开展非遗技艺的展示和传承活动。他们计划组织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通过工作坊、展览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文登非遗文化。
社会宣传,弘扬非遗文化
为更好地对外宣传文登地方非遗文化,实践团成员撰写了多篇关于文登非遗技艺的文章,详细介绍了非遗技艺的历史渊源、制作过程和文化价值。这些文章不仅发表在校报和地方媒体上,还通过网络平台传播,进一步扩大了非遗技艺的影响力。通过这些文字的传播,更多的人了解了文登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
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不仅仅是学习和体验,他们还积极参与非遗技艺的保护工作。他们协助非遗传承人整理资料、录制视频,并向当地居民宣传非遗保护的重要性。通过这些实际行动,他们为非遗技艺的保护和传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呈现的重要载体。据了解,未来“寒岁助社兴,暖冬传温情”社会实践团将进一步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丰富成员们文化实践经验的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让更人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推动中华非遗技艺得到更好的挖掘、传承和发展,最终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通讯员 徐米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6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