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后安徽省人民积极参观省博物院
大学生网报合肥2月8日电(通讯员 张楠)
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张楠在2月8日因了解和传承家乡文化于安徽省合肥市参观安徽省博物院
甲辰岁过,乙巳已至。蛇年过后,安徽省博物院内人们络绎不绝,各-的现代社会里,博物院内人满为患。
在博物院外的园子里,寒风吹在碎冰面上,溅起些波澜。步入博物馆内,摆在墙边的巳蛇吉祥物说明了蛇年刚过不久。博物馆的构造并不新奇,呈“口”字型,第一层是餐厅,餐厅内食物种类并不单调,除了能自选两荤两素的套餐,还有零食、奶茶、咖啡等。
第二层便开始了游客的观光之旅。从入口进去,映入眼帘的便是安徽文明史陈列(一)。这里的讲述的便是安徽的史前文明,陈列了诸多远古时期的有关物品,尤其以石器为主。这里的成年人较少,大多是幼童。其中一对父母带着孩子停在一个人类进化播放器前,向孩子科普人类进化的进程。这对父母说:“这样可以更好的让孩子意识到人类进化的艰辛,让他意识到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并没有太大区别,让他学会尊重生命。”
第三层有着两个展厅,其中一个正在准备,另一个展厅内挤满了人。该展厅陈列了汉代、隋唐、明代等时期的古董,以及各种有关古董的介绍。名相包拯的展示前,许多人认真学习包拯精神。博物馆还将《书端州郡斋壁》展示,上面写道:“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静冈不做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展览厅的展览品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瓷器,书画,兵器,竹简等,无一不彰显了中华大地上孕育的灿烂文化。“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古往今来,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江淮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文化连接过去与未来,安徽省博物院既是了解安徽历史发展脉络的窗口,更是领悟安徽人文精神的殿堂。
沿着扶梯而上,到达第四层。徽州古建展厅内,按1:1复刻的明代砖雕门楼前聚集着层层观众。全息投影技术再现的“四水归堂”场景中,数字雨帘与实体天井虚实相映,引得孩童伸手接“雨”。展厅特别设置的斗拱拼装体验区,三位银发老人正指导孙辈组装木质构件。“我年轻时参与过老宅修缮,没想到现在能用游戏教孙子古建智慧。”76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吴老伯感慨。
据博物院社教部主任介绍,今年春节特别策划“行走的徽州”系列活动,除常规展览外,每日开设两场徽剧脸谱绘制、徽墨描金体验课,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演文房四宝制作技艺。数据显示,家庭游客在互动项目的参与度同比提升40%,文创商店中徽派建筑积木、方言童谣绘本等产品销量居前。
“让古建筑不再是静止的展品,而是可触摸的生活记忆。”博物院院长表示,春节期间观众结构呈现“银发族深度游”“亲子研学热”并存的特征,未来将持续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让传统建筑智慧焕发新生机。
年轻人带着求知欲和对不同文化的向往走进博物馆。艺术爱好者会在绘画和雕塑作品前停留欣赏,体会不同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与情感。历史文化追求者在文物展厅里,沿着时间脉络探寻人类文明发展轨迹。博物馆能拓宽年轻人视野、提升文化素养,让他们与古人对话、与不同文化深度交流,有助于理解世界多元性,为个人成长和价值观塑造提供素材。
老年人在博物馆更多是怀旧和敬重历史。见证岁月变迁的文物能让他们回忆经历过的时代或思念先辈。站在古老生活用品前,他们可能陷入回忆并讲述类似生活场景,这种跨代际的情感传递是博物馆参观的独特之处。
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在博物馆都能有所得。学者可将博物馆作为研究宝库,近距离观察研究文物,挖掘更多历史和文化价值。普通大众则可把博物馆当作普及知识的课堂,即便没有深厚学术背景,也能在参观中了解基本历史文化知识和艺术魅力。
站在新时代,我们应当继承先人的优良传统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7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