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熠熠生辉的明珠,承载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记忆。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好奇,我踏入了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这次实践经历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胶东历史深处与民俗风情核心的大门,让我收获了难以忘怀的感悟。
走进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胶东地区的往昔岁月。馆内的布局精巧,按照非遗类别与历史脉络有序陈列,从民间艺术到传统技艺,从民俗风情到口头传说,每一个展区都像是一部生动的史书,静静诉说着胶东大地的故事。
民间艺术展区率先吸引了我的目光,琳琅满目的剪纸作品,是胶东人民智慧与情感的结晶。那一张张薄纸,在剪纸艺人的巧手下,幻化成形态各异的图案,有人物、动物、花卉,还有寓意吉祥的符号。每一刀、每一剪,都蕴含着深厚的生活底蕴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现场,我有幸观看了剪纸艺人的创作过程,只见她眼神专注,剪刀在纸上轻盈游走,纸屑簌簌落下,一幅精美的“连年有余”图便跃然纸上。这看似简单的技艺,实则需要长时间的练习与沉淀,每一个细节都考验着艺人的功底与耐心。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手工剪纸的生存空间逐渐被挤压,年轻一代对这门传统技艺的兴趣愈发淡薄,传承之路充满坎坷,这让我深深意识到非遗保护的紧迫性。
传统技艺展区同样令人惊叹,胶东的面塑艺术独树一帜,色彩斑斓、造型逼真的面塑作品摆满了展柜。面塑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艺术表达。它们被用于各种民俗活动,如祝寿、婚庆、祭祀等,承载着人们的美好祝愿。制作面塑的过程复杂,从和面、调色到塑形,每一步都讲究技巧。我亲自参与了面塑制作体验,本以为简单的面团,在我手中却总是不听使唤,难以塑成理想的形状,而一旁的老师却能轻松地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小动物。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背后的深厚功力,也明白了传承人的坚守是何等的不易。
在民俗风情展区,我感受到了胶东地区独特的节日习俗和婚丧嫁娶传统。春节期间的胶东,热闹非凡,贴春联、挂年画、蒸花饽饽,每一个习俗都饱含着浓浓的年味和对新年的期盼。婚俗中的“送日子”“上头”等环节,有着严格的仪式和讲究,体现了胶东人民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家族传承的责任感。这些民俗风情不仅是生活的记录,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们维系着胶东人民的情感纽带,让一代又一代的人铭记自己的根。
博物馆内还展示了胶东地区的口头传说,如崂山传说、徐福东渡传说等。这些传说通过口口相传,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至今,成为胶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还反映了古代胶东人民对自然、历史和社会的认知。然而,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口头传说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许多故事正逐渐被遗忘。
这次在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的重大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它们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保护和传承非遗,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基因,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同时,我也意识到非遗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方面,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许多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兴趣不足,传承人才青黄不接。为了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投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传承人和传承单位开展传承活动;学校和社会应加强非遗教育,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和体验活动等方式,培养年轻人对非遗的兴趣;传承人自身也应积极创新,将非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开发出符合当代人需求的产品和项目。
走出博物馆,我心中满是对非遗传承的使命感。我深知,非遗保护不仅仅是少数传承人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我愿成为非遗传承的传播者和践行者,用自己的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财富,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85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