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梦乡村,整理点亮书香
随着村委会建设的不断完善,村委广场、图书馆等便民设施建成,并为村民生活增光添彩,但也存在着书籍堆放不合理、书籍不能定期整理、没有专门的书籍借阅登记体系等问题,为了更好满足村民对图书馆的需求,增加图书馆活力,2025年2月5日,春和景明社会实践队走进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赵官镇阮庄村进行整理图书馆的工作。通过了解图书馆现状、整理图书、制作书籍整理人员排班表、建立书籍借阅登记表等行动,完善阮庄村的图书馆制度,使图书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深入基层,触摸乡村文化建设的脉搏。
寒假伊始,实践队员们便报名参加家乡村委会的图书室整理志愿活动。当实践队员们首次踏入这座旨在满足村民文化需求的图书室时,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室内,近1000册书籍杂乱无章地堆砌在木质书架上。部分书籍因长期受潮,书页边缘已微微卷起,显得脆弱不堪;另一些书籍的封面则破损严重,字迹模糊。更令人遗憾的是,在图书室的一角,还堆积着大量尚未拆封的捐赠书籍,它们被遗忘在那里,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这一幕不仅揭示了图书室管理上的疏漏,也反映了村民对于文化资源渴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该图书室作为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其现状与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形成了鲜明对比,亟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改善。据村委工作人员描述,图书室自2022年建成后,由于缺乏专人管理,逐渐沦为"沉睡的资源库"。 活动开始后,队员们首先对图书室现状展开调研:通过走访村民发现,90%的村民从未借阅过书籍,而年轻人普遍反映"找不到想看的书"。数据统计显示,现存图书中,农业技术类占比不足15%,儿童读物多为老旧教材,文学类书籍则以二十年前的通俗小说为主。这些发现让我意识到,图书整理不仅是简单的归类上架,更需要对乡村文化需求进行精准匹配。
团结协作,破解图书整理的“三重难题”。
实践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挑战是分类标准混乱问题——既有中图法分类标签,又有村委会自编的"农/工/文"标签。我们决定采用折中方案:保留原有大类框架,同时在每个大类下细分实用小类。例如在"农业技术"大类中,增设"特色种植""养殖技术""农机维护"等子类,并用不同颜色标签区分,让村民能快速定位所需书籍。 潮湿环境导致的图书养护难题更考验智慧。队员们借鉴学校图书馆经验,将受潮书籍平铺在村委会会议室晾晒。针对儿童读物短缺问题,实践队协助发起旧书捐赠活动:拜访村民以获得村民闲置的适龄图书,短短1天就募集到63本优质绘本。这些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让各位实践队员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需要“仰望星空”的理想,更需要“脚踩泥土”的智慧。
以书为媒,完善图书馆机制。
科学制定值班制度,根据志愿者时间灵活排班,设置固定开放时段(如周末全天、工作日放学后),确保图书馆每日有人值守。利用腾讯文档、钉钉等平台共享值班表,实时更新并提醒,避免空岗缺勤。同时,队员们协助建立起标准化借阅登记系统,设计简易表格(含姓名、联系方式、书号、借阅/归还日期、签字栏)。利用Excel实现快速检索与数据统计。实行“一人一卡”借阅证,为村民和学生制作借书卡,绑定基本信息,减少重复登记。
本次实践活动,带给队员们的不仅是整理图书的技能提升,更是对乡村振兴的深层认知。寒冬虽凛,却难掩青春的热忱;书香浸润,终将温暖乡村的土壤。此次活动,实践队以“整理点亮书香”为纽带,将知识的火种播撒至乡村角落。这段旅程不是终点,而是青春与乡村共成长的起点。未来,实践队将继续以书为媒,以爱为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更多温暖篇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8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