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渔隅勘行”社会实践队深入日照市东港区张家台村,围绕“智绘乡村新画卷,情讲故园旧时光”为实践主题,分小组深入张家台村,从空间规划、文化传承、经济生态等多维度展开调研。本篇访谈稿聚焦各小组的实践侧重点,通过不同视角的碰撞与融合,勾勒出张家台村旅游发展的立体图景。以下是各小组在访谈过程中的记录、感悟与思考。
解码渔村肌理,探寻发展脉络
在村干部李主任的带领下,对张家台村的空间布局进行了系统性踏勘。村内现存建筑以传统石砌民居为主,但近年来沿海区域新建民宿集群与渔家乐,形成“北居南旅”的初步分区。通过无人机航拍发现,村内道路网络呈“鱼骨状”分布,主街串联码头、文化广场与游客中心,但支路狭窄、断头路较多,旺季易拥堵。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询问了村干部李主任“目前村内民宿扩建与公共空间的矛盾如何协调?”这个问题了,村干部李主任说,“我们尝试通过‘三线管控’(海岸线退让、山体保护线、传统建筑保护线)限制无序开发。比如新建民宿需退后海岸线50米,保留渔船停泊区和公共观景台。但部分村民为追求海景视野,存在违规搭建现象。”
洞察产业转型,把脉可持续之道
通过分析村委会提供的近五年经济数据,发现旅游业收入占比从12%跃升至47%,但过度依赖季节性客流(暑期占比68%)。走访发现,部分民宿为吸引游客过度开发海景房,导致原生海岸植被破坏。此外,旅游收益分配不均,20%的商户掌握65%的营收。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与海鲜餐厅老板赵先生 进行了交流访谈。实践活动正值冬季,我们询问赵先生“旅游淡季如何维持经营?”赵先生回答我们:“冬天客人少,我们尝试推出‘渔家冬宴’套餐,但宣传力度不够,还是客流稀少。”
寻访渔家记忆,激活乡土文脉
在村史馆老馆长张大爷家中,我们翻阅泛黄的《张家台渔汛志》,记录下“祭海节”“渔网编织技艺”等濒危民俗。通过访谈10位70岁以上老渔民,发现年轻一代对传统渔号子、木船建造技艺的认知断层严重。值得注意的是,村内一家民宿将旧渔网改造成艺术装置,吸引游客拍照打卡,成为“网红墙”。
我们与村里的文化传承人进行了深入交流。文化传承人孙奶奶说:“我们张家台村有很多传统的渔家文化,像渔家号子、剪纸、渔民画等,以前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家里传下来的,现在为了发展旅游,经常有游客来参观学习,我们也很高兴能把这些文化传承下去。”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渔隅勘行”社会实践队各小组从不同角度对张家台村基于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乡村振兴不是一场单兵突进的战役,而需要地理学人的空间思维、旅游学人的市场洞察、社会学人的人文关怀协同发力。张家台村的探索或许尚显稚嫩,但那些石墙上新发的绿藤、老渔民哼唱的渔谣、民宿主研发的鱼酱,正悄然编织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乡村叙事。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为张家台村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助力其绘就更加绚丽多彩的乡村新画卷。
图为张家台标志口号地。
图为队员与张家台村书记进行访谈。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海鲜市场访谈完合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87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