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陆运河文化带品牌化实践探索:文化廊道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2025年1月17日至23日,广西师范大学“运河之上·平陆寻根”的社会实践团队以“品牌化实践赋能新时代文化廊道建设的路径探索”为主题,深入广西钦州及广西南宁横州平陆运河文化带开展寒假社会实践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走访、非遗体验、政策访谈和生态考察等,聚焦华侨非遗、红色廉洁与绿色生活三大方向,探索文化廊道建设的创新路径,助力运河文化品牌打造与区域高质量发展。
华侨非遗融古韵,文化品牌照新程
2025年1月17日,团队分批分别抵达钦州平南古渡与宋城墙及南宁横州海棠桥。在钦州,成员们通过访谈当地文史专家,了解到古运河从航运枢纽到现代“世纪工程”的演变历程。平南古渡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如今依托平陆运河建设,其历史文脉正通过“非遗活化”焕发新生。例如,钦州坭兴陶技艺传承人向团队展示了运河沿岸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尝试,提出“非遗+文旅”的品牌化路径,将运河文化符号融入产品设计,推动非遗走向市场。
在钦州的老街,团队还发现广府文化与南洋华侨文化交织的独特风貌。通过调研广州会馆与钦州非遗馆,成员们提出“华侨文化IP”打造建议,建议以运河为纽带,整合侨乡资源,策划“运河侨韵”主题展览与节庆活动,增强文化廊道的国际传播力。
而南宁横州的海棠桥——横州市重要文物遗址。该桥在古代是横州市的象征,现为横州市古文化的代表。桥畔一带有横州市古八景之“海棠暮雨”、“紫水呈祥”、“月江澄练”美景,是海棠文化的发源地。海棠桥位于平陆运河的沿边,而横州也作为平陆运河的起点城市,也承担着平陆运河国家重大战略的发展任务,承载着大家对于当地未来文化品牌化发展的期望。
红色廉洁映时代,政策引领文化兴
1月18日至20日,团队聚焦红色文化与廉洁教育,走访刘永福旧居、冯子材旧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刘永福旧居,成员们通过历史档案与廉政故事,挖掘民族英雄“精忠报国、清正为民”的精神内核,提出将红色廉洁元素融入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运河廉政文化长廊”,通过VR实景体验、主题微党课等形式,增强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
团队还访谈了平陆运河集团相关负责人,了解到运河建设中的“绿色监督”机制。例如,工程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控环保指标,确保生态保护与廉洁建设同步推进。这种“政策引领+科技赋能”的模式,为文化廊道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绿色生活展新貌,文化廊道焕生机
1月22日,团队走进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与白石湖公园,实地考察运河生态保护成果。平陆运河建设中,中交集团采用“洄游鱼道设计”和红树林原位保护技术,实现了航道开挖与生态修复的平衡。成员们建议,依托西津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资源,开发“运河生态研学路线”,将绿色科普与文旅体验结合,打造“零碳文化廊道”品牌。
1月23日,团队探访坭兴陶艺术馆与钦州老街,聚焦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通过对比发现,坭兴陶产业虽已引入电商直播等新业态,但仍面临技艺传承断层问题。团队提出“文化廊道+社区工坊”模式,鼓励青年工匠参与非遗创新,并建议政府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推动传统工艺与绿色生活理念深度融合。
“此次实践调研为平陆运河文化带的新时代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思考,后续我们将继续关注平陆运河文化带的动态发展,为推动区域文化繁荣贡献青春力量。”团队负责人在实地调研返程路上谈到。
本次实践通过多维度调研,为平陆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非遗活化、红色赋能、绿色共生”的实践路径。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新时代文化廊道不仅是历史的延续,更是经济、生态与人文协同发展的载体。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运河文化品牌建设,助力“向海经济”与“文化强国”战略的深度融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9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