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团队采用线上组队的方式,为探究属于安徽各个地方多彩多样的文化遗产,积极弘扬深藏在不同区域的文化信息,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去到各自故乡来弘扬故乡文化。
一、和县霸王祠
图为和县霸王祠正门。 实践队员冯漆佳嘉 供图。
穿过一道道青石板的街道,眼睛便被这泛着朱红色的古铜门吸引。根据实践队员对于当地历史文化的考察探究,在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在如今的和县乌江边的凤凰山自刎,后人为了纪念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建立祠堂祭祀。
踏入这具有历史年代感的铜门,一处牌匾赫然另立于正中央,而继续往里深入,一处名叫“静观自得“的小院内却铺满了整个眼眶。四周都是碑廊,上面嵌满了和西楚霸王有关的碑刻,此外,在小院正中央还有一座”风骚千古“的项羽雕像。
图为项羽雕像。 实践队员冯漆佳嘉 供图。
碑廊外面是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毛泽东于1939年2月22日手提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图为三十一响钟。 实践队员冯漆佳嘉 供图。
为祭奠31岁的千古男儿——项羽,特别制作的三十一响钟,并作”三十一响钟亭记“。凡是来到这儿撞钟的人,按照惯例都要敲响31次。在雄浑苍凉,十分悲壮的钟声里,我们仿佛听到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吟诵。
图为乌江亭和抛首石。 实践队员冯漆佳嘉 供图。
乌江亭,自古为一渡口,秦汉之时没有亭长,是我国最早的驿站之一。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尽,乌江亭由此闻名。乌江亭位于河对岸,是江东父老期盼项羽平安渡江的一座纪念性建筑。众多文人墨客如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等都曾到此凭吊,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为乌江亭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据说,项羽在乌江自刎后,其首级被一位渔夫所得。渔夫不忍将其弃于江水中,便将其首级抱于胸前。抛首石和乌江亭是项羽悲壮结局的历史见证,它承载着人们对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惋惜与敬仰之情,也成为了楚汉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二、歙县民俗文化节
图为鱼灯文化表演。 实践队员吴奇君 供图。
鱼灯不仅是表演道具,更是祈福的载体。歙县鱼灯巡游时,观众通过“摸鱼头、鱼背、鱼尾“获得吉祥寓意,如”顺风顺水“”平安富贵“;此外,鱼灯的历史传说赋予其驱邪避灾的神圣性,将民俗信仰与历史记忆交织成集体认同。
鱼灯表演的魅力在于其多维度的文化张力——它既是历史的活化石,又是当代的创新场;即是个人技艺的展演,也是群体情感的共鸣。正如歙县鱼灯从祠堂舞向全国,这种“在地性“与”世界性“的碰撞,揭示了非遗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生存智慧:唯有扎根传统、拥抱变化,方能以“鱼跃”之姿,舞出文化传承的永恒生命力。
三、实践心得
通过这些实践,实践队员深刻意识到传统故乡文化不是书本上的冰冷文字,而是鲜活的生活艺术。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更让我们学会从传统故乡文化中汲取力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坚守。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去传承,传统文化定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传统故乡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让我们携手共进,传承文化,点亮未来,让这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舞台上闪耀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30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