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的瞻淇村,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正值农历腊月,村中的每一条巷弄、每一座古宅,都被一道道彩灯装点得温暖如春。耳边时不时传来一阵阵锣鼓声,远远地,几只精美的鱼灯在光影中舞动,仿佛与节日的气氛融为一体。我站在这座古老的村庄的街头,心中充满着无尽的骄傲与敬意——这是我的家乡,瞻淇村,一片与历史、文化深深交织的土地,而这座村落最为闪耀的文化符号,正是那承载着800多年历史的“瞻淇鱼灯”。
一盏灯的背后是家乡的魂
瞻淇村地处皖南歙县,作为古徽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化积淀深厚。村中有一条悠久的“老虎巷”,曾是无数学子的求学之地,书声琅琅,书卷气浓厚。瞻淇的名字,源自《诗经·卫风》中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那是对知识和君子气节的敬仰,而这份敬仰,恰如我心底对这座村落深沉的热爱。
然而,瞻淇的魅力,远不仅仅在于历史和文化的积淀,还有它那一项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瞻淇鱼灯。这项民俗活动始于宋朝,至今已有800余年,每年春节,鱼灯的巡游成为瞻淇村的重要年俗。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春节灯会,瞻淇的鱼灯不仅是简单的艺术装饰,它更是一种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仪式,每条鱼灯的灯光仿佛都在讲述着村庄与人们之间的故事。
鱼灯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由竹子编制成鱼骨架,宣纸包裹成鱼皮,然后手工绘制色彩斑斓的鱼鳞,内里安置光源,照亮每一条狭窄的巷道,仿佛历史的长河在这一盏盏灯火中重生。每年正月初二至正月十八,鱼灯的巡游便在村中展开。最初的鱼灯是红色的,象征着新年的红红火火,正月十五之后则换成青色的鱼灯,寓意着春耕的开始与四季的轮回。这种古老而又富有诗意的传统,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鱼灯背后的家乡情怀
作为瞻淇村的村民,我对这项传统文化有着特别的情感。今年春节,正值家乡的鱼灯活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我曾亲眼见证,年轻一代的瞻淇人逐渐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汪宇昉,一位90后的年轻人,不仅继承了这门传统技艺,还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鱼灯,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瞻淇村。他将现代的创意与传统技艺相结合,推出了“鱼化龙”造型的鱼灯,并通过文创产品如冰箱贴、气球等形式,拓宽了鱼灯的传播渠道。
正是在汪宇昉等年轻人不懈努力下,瞻淇鱼灯逐渐走出山村,进入更广泛的视野。我看到了鱼灯不仅仅在节庆时绽放光芒,它已经开始成为家乡文化的重要名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与文化人群。
对于我而言,能在这样的时代里见证并参与到家乡文化的复兴,心中满是自豪与欣慰。鱼灯的传承不仅是一项技艺的延续,更是对家乡深厚文化的坚守与对未来的期许。通过这些年轻人,我们看到了文化的活力,家乡的风采也在逐步展现给更广泛的世界。
让瞻淇村的鱼灯走向更多的角落
作为家乡的一员,我深知这项文化遗产的珍贵,也深感责任重大。在我看来,瞻淇鱼灯的独特魅力不仅体现在它本身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更在于它所承载的乡村情感与社区精神。每年春节,瞻淇村的居民们都会早早忙碌起来,制作鱼灯、准备表演。而对于外地游客来说,瞻淇村的鱼灯活动则是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灯火辉煌的村庄,鼓声阵阵的夜晚,舞动的鱼灯和喜庆的人们,仿佛将我们带回了那最纯粹的传统时光。
然而,面对着这项传统文化的“热度”不断升高,我也深感家乡文化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平衡尤为重要。鱼灯表演、民俗活动的吸引力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然而我们也必须面对交通、游客管理等方面的挑战。对此,作为家乡的推荐员,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在尊重与爱护的基础上欣赏这份独特的文化,和我们一起守护这份八百年的传统。
我已经下定决心,在接下来的春节期间,邀请更多的朋友、游客来到瞻淇村亲自感受这一古老的民俗活动。无论你是文化爱好者,还是寻求独特旅行体验的游客,瞻淇村都会是一个让你心动的地方。鱼灯的光芒,将照亮你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敬意,也将引导你去感受这份历史的传承。
家乡的鱼灯,如今不仅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想分享给每一个人的珍宝。它已不再是单纯的民俗,它象征着家乡人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象征着传承与创新交织的光辉。我期待着更多人通过鱼灯了解家乡,了解徽州,了解这片在岁月中依旧绽放光彩的古老土地。
春节期间,来瞻淇村,感受那一盏盏鱼灯的温暖,让我们一起见证八百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32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