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走进瞻淇村,迎接八百年历史的鱼灯传承

来源:安徽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作者:章标

春节前的瞻淇村,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正值农历腊月,村中的每一条巷弄、每一座古宅,都被一道道彩灯装点得温暖如春。耳边时不时传来一阵阵锣鼓声,远远地,几只精美的鱼灯在光影中舞动,仿佛与节日的气氛融为一体。我站在这座古老的村庄的街头,心中充满着无尽的骄傲与敬意——这是我的家乡,瞻淇村,一片与历史、文化深深交织的土地,而这座村落最为闪耀的文化符号,正是那承载着800多年历史的“瞻淇鱼灯”。

一盏灯的背后是家乡的魂

瞻淇村地处皖南歙县,作为古徽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化积淀深厚。村中有一条悠久的“老虎巷”,曾是无数学子的求学之地,书声琅琅,书卷气浓厚。瞻淇的名字,源自《诗经·卫风》中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那是对知识和君子气节的敬仰,而这份敬仰,恰如我心底对这座村落深沉的热爱。

然而,瞻淇的魅力,远不仅仅在于历史和文化的积淀,还有它那一项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瞻淇鱼灯。这项民俗活动始于宋朝,至今已有800余年,每年春节,鱼灯的巡游成为瞻淇村的重要年俗。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春节灯会,瞻淇的鱼灯不仅是简单的艺术装饰,它更是一种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仪式,每条鱼灯的灯光仿佛都在讲述着村庄与人们之间的故事。

鱼灯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由竹子编制成鱼骨架,宣纸包裹成鱼皮,然后手工绘制色彩斑斓的鱼鳞,内里安置光源,照亮每一条狭窄的巷道,仿佛历史的长河在这一盏盏灯火中重生。每年正月初二至正月十八,鱼灯的巡游便在村中展开。最初的鱼灯是红色的,象征着新年的红红火火,正月十五之后则换成青色的鱼灯,寓意着春耕的开始与四季的轮回。这种古老而又富有诗意的传统,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鱼灯背后的家乡情怀

作为瞻淇村的村民,我对这项传统文化有着特别的情感。今年春节,正值家乡的鱼灯活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我曾亲眼见证,年轻一代的瞻淇人逐渐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汪宇昉,一位90后的年轻人,不仅继承了这门传统技艺,还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鱼灯,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瞻淇村。他将现代的创意与传统技艺相结合,推出了“鱼化龙”造型的鱼灯,并通过文创产品如冰箱贴、气球等形式,拓宽了鱼灯的传播渠道。

正是在汪宇昉等年轻人不懈努力下,瞻淇鱼灯逐渐走出山村,进入更广泛的视野。我看到了鱼灯不仅仅在节庆时绽放光芒,它已经开始成为家乡文化的重要名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与文化人群。

对于我而言,能在这样的时代里见证并参与到家乡文化的复兴,心中满是自豪与欣慰。鱼灯的传承不仅是一项技艺的延续,更是对家乡深厚文化的坚守与对未来的期许。通过这些年轻人,我们看到了文化的活力,家乡的风采也在逐步展现给更广泛的世界。

让瞻淇村的鱼灯走向更多的角落

作为家乡的一员,我深知这项文化遗产的珍贵,也深感责任重大。在我看来,瞻淇鱼灯的独特魅力不仅体现在它本身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更在于它所承载的乡村情感与社区精神。每年春节,瞻淇村的居民们都会早早忙碌起来,制作鱼灯、准备表演。而对于外地游客来说,瞻淇村的鱼灯活动则是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灯火辉煌的村庄,鼓声阵阵的夜晚,舞动的鱼灯和喜庆的人们,仿佛将我们带回了那最纯粹的传统时光。

然而,面对着这项传统文化的“热度”不断升高,我也深感家乡文化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平衡尤为重要。鱼灯表演、民俗活动的吸引力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然而我们也必须面对交通、游客管理等方面的挑战。对此,作为家乡的推荐员,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在尊重与爱护的基础上欣赏这份独特的文化,和我们一起守护这份八百年的传统。

我已经下定决心,在接下来的春节期间,邀请更多的朋友、游客来到瞻淇村亲自感受这一古老的民俗活动。无论你是文化爱好者,还是寻求独特旅行体验的游客,瞻淇村都会是一个让你心动的地方。鱼灯的光芒,将照亮你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敬意,也将引导你去感受这份历史的传承。

家乡的鱼灯,如今不仅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想分享给每一个人的珍宝。它已不再是单纯的民俗,它象征着家乡人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象征着传承与创新交织的光辉。我期待着更多人通过鱼灯了解家乡,了解徽州,了解这片在岁月中依旧绽放光彩的古老土地。

春节期间,来瞻淇村,感受那一盏盏鱼灯的温暖,让我们一起见证八百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32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电气学子返家乡:守红色初心不变,续革命薪火不断

为传承先辈热血,学先辈精神,铸造时代担当。1月17日至1月20日,安徽工业大学电气学院“文化传承小队”实践小队成员分别前往泗县烈士陵园、宣城市新四军烈士纪念碑、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伍新彦 安徽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跨越四城追寻精神火种:陶行知家风家训与红色教育传承之路

自2025年1月至2月,安徽财经大学行真知爱队怀揣着对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崇高敬意与对红色教育资源的深切探索欲,踏上了一场心…

电气学子返家乡:守红色初心不变,续革命薪火不断

为传承先辈热血,学先辈精神,铸造时代担当。1月17日至1月20日,安徽工业大学电气学院“文化传承小队”实践小队成员分别前往泗…

电气学子返家乡:志愿报考宣讲

为进一步了解母校学子们对未来大学的认知,并借此机会宣传安徽工业大学的相关内容。2025年1月21日,安徽工业大学赴黄冈志愿服…

行知故里四城联动,红色研学赓续育人华章

在追寻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漫漫征途中,我有幸与安徽财经大学行真知爱队的队员们携手,踏上了这场跨越多地的深度实践之旅。…

福建农林大学学子“遗路生花”行动:体悟闽人智慧,传承非遗民俗文化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5年2月,福建农林大学“遗路生花”社会实践队以“体悟闽人…

最新发布

“薯”能生巧,“力”拓新途 | 食品学院寒假实践活动开启
在国家大力倡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号召下,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子们热情响应,于寒假期间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薯”能生巧,“力”拓新途实践活动。他们走进青岛市城阳区白沙上苑社区二楼会议室与…
电气学子返家乡:探寻家乡文化瑰宝,共绘乡土风情画卷
为了深入挖掘并弘扬宝贵的家乡文化,安徽工业大学成立了一支“文化传承团”,旨在通过组织学生深入探究家乡特色文化,利用好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讲述那些生动而真实的家乡故事。2025年2月8日,一群…
品读旬邑文化,体验现实与传统的多元融合
中国青年网旬邑2025年2月9日电(通讯员郑博涛)导语:为了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器人工程“文化底蕴,你我相传”团队郑博涛于寒假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活…
扬帆志愿者先锋队助力东昌府木版年画博物馆民俗文化体验活动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2月2日,由山东明圣博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聊城东昌府木版年画博物馆主办,扬帆志愿者先锋队协助的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在聊城东昌府木版年画博物馆圆满举行。活动…
“文化传承,筑梦有我”志愿服务队开展“传承非遗之光,体验螺钿风华”志愿服务活动
为了弘扬和保护地方传统文化,吸引更多人关注螺钿工艺,激发大家尤其是年轻人对非遗传承的热情,寒假期间中文系“文化传承,筑梦有我”志愿服务队于2月6日在辽宁省大连市博物馆开展了“传承非遗之光,体验螺…
探寻家乡红色记忆,传承不朽红色精神
在新时代,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意义重大,党中央号召我们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红韵承光队积极响应,开展了一场别具意义的红色实践活动,队员们在家乡深入探寻红色文化,感悟红色精神…
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返校宣讲高考心得 庆祝母校七十华诞
为庆祝曲阜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我校一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等院系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于2025年寒假期间返回家乡母校,开展“返母校升学宣讲”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七秩弦歌耀芳华,赓续荣光展…
聚焦闲置农房盘活,振兴传统乡村发展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探索盘活农村闲置农房的有效路径,近日,河南工业大学实践团队奔赴河南省南阳市、周口市、平顶山市以及河北省廊坊市等地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团队成员深入基层,走访农户,为助力…
山大彩云之队赴云南宣讲团在晋宁西点实验中学开展宣讲活动
2025年1月20日,山东大学彩云之队宣讲团在云南省晋宁市西点中学组织开展山大学子回访母校宣讲会,宣讲团成员、山东大学2023级杨衣民担任本场宣讲会的主讲人,主要面向高三年级同学展开宣讲会。杨衣民同学紧扣“…
聚焦新目标 谱写新华章
农村治理现代化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成为制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因素。据官方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仍有近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