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华罗庚精神,感悟科学巨匠风范——走进常州金坛华罗庚纪念馆
2025年2月13日,“重走红色足迹,延续红色血脉”实践队一行走进常州金坛华罗庚纪念馆,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深入探寻这位数学巨匠的传奇人生,感受他为国家和科学事业奉献一生的伟大精神。
华罗庚纪念馆位于常州市金坛区城南风景区,是为了纪念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而建立的综合性教育场馆。旧馆始建于1985年,1990年正式对外开放。随着参观人数的增加和设施的陈旧,2004年金坛市委、市政府决定迁建新馆。新馆由东南大学教授齐康设计,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50平方米。建筑风格现代,展厅呈圆形,与外部向四面延伸的墙体构成类似数学直角坐标系的形状,象征华罗庚先生立足圆点、多方发展的大师精神。
华罗庚于1910年出生于江苏金坛一个贫寒家庭,初中毕业后因家境原因辍学。然而,他凭借对数学的热爱和天赋,在杂货店帮忙的同时坚持自学,最终只用了五年时间就完成高中、大学的全部数学课程。1930年,华罗庚因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而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被邀请到清华大学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华罗庚在数论、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等许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他还在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创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并最早将数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
华罗庚纪念馆的展览内容丰富多样,分为多个展厅,全面展示了华罗庚先生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社会活动和教育贡献:
纪念馆的第一展厅详细介绍了华罗庚的早年生活和求学经历。从贫困家庭的出身到因病致残,再到凭借顽强毅力自学成才,华罗庚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位参观者。展厅中陈列着华罗庚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如衣服、拐杖、特制鞋等,这些实物让参观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他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
第二展厅展示了华罗庚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这里陈列着他的手稿、著作和获奖证书,包括《堆垒素数论》《华罗庚推广“双法”日记》等珍贵文献。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华罗庚的学术成就,更体现了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第三展厅聚焦于华罗庚的社会活动和爱国情怀。1950年,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优渥生活,毅然回国,并写下《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号召海外学子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展厅中还展示了周恩来总理在1970年做出的保护华罗庚的指示,以及他与多位领导人的合影,这些珍贵资料彰显了华罗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华罗庚纪念馆不仅是纪念华罗庚先生的场所,更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基地。2023年,华罗庚纪念馆入选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纪念馆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包括在中小学校开展“开学第一课”“华罗庚院士故事进道德讲堂”等,利用微展览、微课堂、微视频等传播载体,开展辐射面广的宣讲活动。此外,纪念馆还与省市媒体联动,打造出在中央电视台播映的八集电视
人物传记片《华罗庚》,并承办了“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暨纪念华罗庚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高端学术研究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华罗庚在海内外的影响力,也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少年投身科学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观华罗庚纪念馆,让每一位参观者都深受震撼。华罗庚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奋斗精神,他的数学成就和爱国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参观者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参观,不仅了解了华罗庚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卓越贡献,还深刻感受到了数学文化的魅力和科学家精神的伟大。华罗庚先生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激励着每一位参观者。他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为国家的科学事业奉献了全部精力。他的事迹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创造出不朽的成就。
华罗庚纪念馆在展示方式上不断创新,应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如移动互联网、VR、AR等,通过微展览、微课堂、微视频模拟等多种形式展示华罗庚的成就和一生。这些现代科技手段不仅增强了展览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也让参观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华罗庚的精神和事迹。
华罗庚纪念馆作为传承华罗庚精神的重要载体,将继续发挥其教育意义,让更多的人了解华罗庚先生的伟大事迹,传承和弘扬他的精神。华罗庚先生的一生诠释了“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的深刻内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在参观结束时,“重走红色足迹,延续红色血脉”实践队深感华罗庚先生的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和科学精神令人敬佩。他的一生不仅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华罗庚纪念馆将继续传承和弘扬华罗庚精神,激励更多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338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