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有声·历史无界——庄浪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践
黄铜国徽:见证庄浪五十载风雨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正式通过国徽图样,这批国徽由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统一制作下发。此国徽为庄浪县第一面国徽,黄铜铸造,重30千克,高66厘米,宽62厘米,厚2厘米。原悬挂于庄浪县委县政府大门之上,1999年大门改建时用轻型铝质国徽替换,后由县委办公室保存,2016年7月捐赠给县博物馆收藏 。使用近50年,表面烤漆略已褪色,但保存完好,铸造精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凝视这枚建国初期庄浪县的第一面国徽,心中满是感慨。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黄铜器物,更是历史的无声见证者。自1951年悬挂于庄浪县委县政府大门,近50年的时光里,它目睹了庄浪的风雨变迁、发展进步。历经岁月,烤漆虽已褪色,却无损其庄重与神圣。它承载着国家初创时期的记忆,彰显着那段奋斗岁月的庄严与荣耀,时刻提醒着我们珍惜如今的和平与繁荣,传承先辈们的精神,砥砺前行。
彩陶流韵:马家窑文明的巅峰艺术
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之一。最突出的是以发达的彩陶著称。它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流畅细致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绚丽典雅的艺术风格,将彩陶艺术推向了极高的水平。彩陶上丰富多样的纹饰,如几何图案、动物图案等,不仅具有装饰性,还可能蕴含着当时人们的信仰、生活方式等信息。像双耳折线纹彩陶罐、双耳平行线纹彩陶瓶等展品,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代表。其彩陶艺术,是先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绝美绽放。从马家窑到半山、马厂,不同时期的演进,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绚丽典雅的风格,在千年前就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令人惊叹。分布于甘肃、青海的遗址,还有那水洛河、葫芦河流域的遗迹,皆是历史的珍贵坐标。双耳折线纹彩陶罐等展品,静静伫立,却仿佛有着无尽话语,讲述着远古的生活与艺术追求,让我们得以触摸那遥远又迷人的往昔。
陶范童趣:宋人生活美学的泥土印记
1990年5月水洛镇寺坪塬遗址出士。泥质红陶,共计150余件,其中陶模79件,陶花41件,分人物、动物、建筑构件、響具等四大类。刻画制作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是研究宋代陶塑艺术、民俗文化和戏剧文化的珍贵资料。陶模陶范是为儿童制作的玩偶,图形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戏曲作品、神话传说、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吉祥图案等,形象生动活泼,简清朴实。凝视这些宋代陶模陶范,仿佛穿越回了千年前的大宋。1990 年的出土,让它们重见天日,成为窥探宋代生活的珍贵窗口。150 余件泥质红陶,承载着无尽的历史韵味。人物、动物等丰富类别,尽显当时工艺的多样。其形象生动活泼,简洁朴实,无论是历史故事还是吉祥图案,都饱含着宋代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美好期许。作为儿童玩偶,它们不仅是娱乐之物,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从陶塑艺术到民俗、戏剧文化,它们全方位地反映着宋代的风土人情,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审美与生活气息,实在令人惊叹与动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33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