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全民法治意识。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法治进程中的重要一环。2025年1月8日-20日期间,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法辉耀社‘缘’实践队”积极参与“普法进社区”的实践,我深刻感受到,法律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条文,更是温暖人心的守护力量。当居民因纠纷无助时,法律可以为他们点亮希望;当他们面临侵害时,法律是他们坚强的后盾。通过一次次实践,我逐渐明白了普法的真正意义:它不仅让人知法守法,更重要的是赋予人们用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注入和谐的力量。
温度:贴近生活,法律融入日常
普法实践最重要的是贴近生活,用接地气的方式让法律融入日常。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社区走访时遇到的一位老人。他说自己经常接到诈骗电话,却不敢告诉家人,担心被嘲笑“上了年纪容易被骗”。当时,我为他详细讲解了如何识别诈骗电话,并通过宣传册上的案例,帮助他掌握防骗技巧。他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最后感慨道:“以后再接到这些电话,我就知道怎么应对了!”那一刻,我感受到,法律知识的传递不仅是教育,更是一种对他人安全和尊严的守护。
还有一次,一位居民提到她在与邻居的纠纷中感到无助,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权益诉求。她认为法律是“遥不可及”的东西,不敢也不想接触。听到她的困惑后,我向她讲解了社区调解的机制,并提供了法律援助的联系方式。她的疑虑逐渐消散,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希望。这让我认识到,法律离生活并不遥远,关键是要有人搭建桥梁,将法律的温度传递到人们心中。
深度:从普法到法治
在实践中,我更加理解了“法治社会”这个词的深刻含义。法律的意义不仅仅是处理纠纷,更是通过规则的传播,让人们形成理性思维,学会用法治的方式解决问题。普法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单向传播知识,而是引导人们将法律内化为一种意识和习惯。一次互动活动中,一位年轻母亲提到她对消费维权完全没有概念,认为小额消费问题不值得较真。在听完法律顾问的讲解后,她学会了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这让我认识到,普法的真正价值在于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从“畏法”到“用法”,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运用。
同时,我也发现,居民对法律的需求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更深层次的信任问题。例如,一些居民反映,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不知道法律是否真的能保护他们。这种信任缺失让我反思,普法工作不仅需要传播知识,更需要建立信任,让法律真正成为他们生活中可以依靠的力量。
责任与反思:法律传播者的使命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普法不仅仅是一次活动,更是一种使命感的觉醒。普法不仅是传播法律条文,更是传递一种信念——法律是公正的,是可以为每个人服务的。在实践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不同人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也意识到自己作为普法传播者的责任。
同时,这次实践也让我思考,如何让普法工作更加有效。法律的传播需要更多的创新形式,例如结合新媒体技术,打造更加互动和生动的传播方式;同时,也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为普法工作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结语:从实践到成长
普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但每一次实践都让我感受到法治建设的力量。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播,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未来,我希望将这次实践的收获转化为持续行动,让更多人感受到法律的温暖与力量,为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34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