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之阳,汶水西流。”纵观九州,黄河西来,大江东去,九州江河均东流入海,然而汶河却独辟蹊径,别具一格。为深入洞悉河流生态现状,增强环保意识,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青史践履,睦邻同行”社会实践队成员于2月11日奔赴瀛汶河泰安市岱岳区开展实践考察活动,旨在通过亲身实践,为守护母亲河贡献青春力量。
关注水文水质,守护河流健康
实践活动开启后,队员们率先抵达梭村大桥下,以此作为观察瀛汶河的基点。队员认真观察大桥承重柱及两侧大坝,仔细查看水位变化留下的痕迹,用工具简单测量并记录数据,期望借由这些数据大致了解并解读瀛汶河在过往时段的水量变化趋势。与此同时,队员们针对河流的结冰情况展开了深入研究,从冰层厚度、质地以及结冰范围等维度,分析河流当下的生态状态。
图为实践队成员正在仔细观察河流水位记录。王迎雪 供图
为切实将保护母亲河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实践队员们开展了沿河垃圾清理活动。队员们手持垃圾袋与夹子,沿着河岸一丝不苟地清理各类垃圾,从塑料瓶、包装袋,到烟头、废纸,不放过任何一处卫生死角。尽管天气寒冷,但队员们热情高涨,全身心投入到清洁工作中。一名队员表示:“这些垃圾不仅有损河流的美观,更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清理垃圾是保护河流生态最直接的行动。”
探索地质结构,解读自然密码
在考察过程中,队员们发现一处因自然或人为作用陷落的区域,此处呈现出较为清晰的地质结构,为队员们提供了绝佳的研究样本。队员们仔细观察陷落区的地质分层。他们蹲下身,认真查看土壤的分层、颜色和质地,用手触摸不同层次的土壤,感受其质地和湿度,并记录下各层的颜色和厚度,以期通过研究这些地质层,了解到河流在漫长岁月中的演变历程。部分队员还采集了土壤样本,以获取更多关于土壤成分和地质构造的信息。
图为实践队成员正在认真观察地质分层。王迎雪 供图
随后,队员们简单比较了河岸的泥沙颗粒大小。通过查阅资料及讨论分析,他们了解到这或许与水量、水位、水流速度及其他外力作用有关,比如,水流速度较快时,能够携带较大的颗粒物,而在水流缓慢的区域,较小的颗粒物则逐渐沉积下来。
聚焦生态环境,共筑和谐家园
随后,队员们向河流上游前行,来到结冰与未结冰的交界区域。此处生态环境别具一格,河边芦苇随风摇曳,河面上有被当地人称作“水鸭”的水鸟。队员们迅速拍摄记录这些画面,并通过查阅专业资料确定其名为野鸭,俗称水鸭。同时在芦苇丛中,队员们还发现了雉鸡的踪迹,队员对此进行了详细记录,并了解了野鸭、雉鸡相关的形态特征、栖息环境、分布范围等相关内容。
队员们还对周边工农业用水情况展开调研,了解到瀛汶河作为当地重要的水源,在保障工农业生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在瀛汶河上游,建有雪野、小安门等多个水库;在实践地河对岸,有水管相连,为上方农田提供灌溉水源。基于上述种种,实践队员深刻认识到,保护瀛汶河生态不仅关乎自然景观,更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唯有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才能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图为实践队成员记录到的“水鸭”及远处的农业灌溉水管。王迎雪 供图
作为黄河支流大汶河北支牟汶河的支流,瀛汶河在生活、生产、生态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瀛汶河实践活动,让队员们深入了解了瀛汶河的生态环境、地质结构以及工农业用水情况,极大地增强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队员们将活动纪实制作宣传文稿及视频,号召人们保护母亲河,关注生态。未来,实践队员们表示将持续关注瀛汶河的生态变化,积极参与各类环保活动,为保护母亲河贡献更多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35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