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寒假,安徽工业大学鱼灯传薪火队赴安徽歙县瞻淇村,围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瞻淇鱼灯”展开社会实践。通过走访传承人、参与鱼灯制作、记录民俗活动等形式,探索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路径,提出“非遗+文旅”的创新保护建议。
一、溯游千年:鱼跃龙门的文化密码
瞻淇鱼灯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迁居至此的汪氏族人。据《汪氏宗谱》记载,族人以鱼灯祈求“年年有余”,后融合徽州傩戏元素,形成“巨鱼游弋、鱼龙共舞”的独特民俗。团队成员在村史馆中发现,清代县志曾记载“正月鱼灯夜游,光耀如昼”的盛况,印证其数百年传承脉络。
鱼灯造型极具匠心:最大的“鱼王”长达8米,需6人共擎;小鱼灯则可单手托举。鱼身绘有莲花、水波纹等吉祥图案,鱼腹内置烛台(现改为LED灯),夜间巡游时宛如星河落地,暗合徽州人“鱼跃龙门”的耕读理想。
二、匠心守艺:一竹一纸见乾坤
在省级传承人汪华武的工作坊中,我们亲历鱼灯制作全过程:
1. 扎骨:选用五年生毛竹,劈出0.3厘米薄篾,火烤定型成40余个环形骨架;
2. 裱糊:用糯米胶将绵纸贴合骨架,传统需裱糊12层以保证韧性;
3. 点睛:以矿物颜料绘制鱼鳞,鱼眼必须“左青右红”,象征阴阳调和;
4. 组装:用麻绳串联骨架,确保鱼头、身、尾灵活摆动。
“现在年轻人嫌工序繁琐,全村只剩5位老人会做‘鱼王’了。”汪师傅的叹息让我们意识到,这项需要20天才能完成的手艺正面临断代危机。
三、鱼灯新燃: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实践团队通过多维度探索活化路径:
1. 数字化建档:运用3D扫描技术记录鱼灯结构,建立AR互动模型;
2. 创意开发:设计微型鱼灯材料包,联合小学开展“非遗手工课”;
3. 文旅融合:策划“夜游瞻淇”光影秀,将鱼灯巡游与民宿体验结合;
4. 新媒体传播:拍摄纪录片《鱼灯记》,抖音话题播放量超300万次。
元宵节当晚,我们与村民共同举起鱼灯。当长达百米的灯队蜿蜒穿过明清古巷,鞭炮声、欢呼声与鳞片反射的流光交织,这一刻,传统不再是书本上的名词,而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
四、结语:守护非遗星火
此次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不是简单的博物馆式封存,而需要构建“生产性保护+创新性转化”的生态链。正如鱼灯必须在流动中才
能展现生命力,传统文化也应在与现
代生活的碰撞中焕发新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36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