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阜阳市2025年2月10日电(通讯员王鹏)
当洁白的宣纸遇见纯真的童心,会碰撞出怎样的文化火花?今日上午,一支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太和县剑桥幼儿园,以“纸的奇妙旅行”为主题,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趣味盎然的安徽宣纸文化科普活动。在班主任王梦维老师的热情配合下,志愿者们通过故事化讲解、沉浸式体验,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制作技艺化作童言童语,在稚嫩的心灵中播撒文化传承的种子。
“小朋友们,这张纸会变魔法哦!”活动伊始,志愿者举起一张宣纸,轻轻滴水演示晕染效果。随着水珠在纸面绽开“花瓣”,孩子们睁大眼睛发出“哇”的惊叹。团队成员将复杂的宣纸历史简化为“千年纸宝宝”的故事:从青檀树皮的“变身游戏”,到晒纸师傅的“阳光魔法”,配合卡通动画和手偶表演,引得孩子们争相举手提问。
“老师,树皮怎么会变成纸呢?”“这个纸比我家的画画纸更软!”班主任王梦维老师笑着参与互动:“今天就让哥哥姐姐带你们解开这些秘密。
为了让幼儿直观感受宣纸魅力,志愿者们特别设计“感官探索站”。孩子们轮流触摸树皮原料、湿润纸浆和成品宣纸,用小手指对比不同触感;在安全指导下,还用迷你竹帘体验“捞纸”动作,看着纸浆渐渐成型,兴奋地喊着“像做果冻一样!”。
活动现场更变身“小小艺术馆”:孩子们用安全颜料在宣纸上拓印手掌、点画梅花,创作的作品被悬挂展示。中班学生李小萌举着画满彩色圆点的宣纸说:“我要把它带回家给妈妈当窗帘!”充满童趣的表达引得全场欢笑。
“很多孩子是第一次知道宣纸就来自我们安徽”,王梦维老师感慨道,“这种沉浸式活动比课本更生动,连平时坐不住的孩子都全程专注。”活动尾声,志愿者送上特制的“宣纸文化小绘本”,书中用贴纸游戏还原造纸步骤。离园时,不少孩子蹦跳着模仿捞纸动作,童声童气地喊着“我是宣纸小传人”。
据团队负责人介绍,此次科普内容历经半个月打磨,针对幼儿认知特点,将知识转化为游戏、儿歌和手工。“看到小朋友摸着宣纸说‘要保护好它’,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团队成员刘同学表示。未来该团队计划与幼儿园共建“非遗文化角”,定期开展传统文化启蒙活动。
这场持续两小时的宣纸之旅,不仅让孩子们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更展现了三下乡青年用青春智慧赋能文化传承的担当。正如王梦维老师所言:“当宣纸的故事从孩子口中讲出时,文化便真正拥有了未来。”
新闻链接
安徽宣纸制作技艺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太和县近年来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工程,此次三下乡活动通过与高校团队联动,探索出传统文化低龄化传播的新路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39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