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大“著力布新”调研队:传统节庆焕生机,山野篝火照古今
为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现代传承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近日,广西师范大学“著力布新”团队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努瑶祝著节”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团队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影像记录等方式,系统梳理布努瑶祝著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实践,探索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在“快时代”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文化探索之旅的第一站,团队成员首先来到了都安瑶族自治县文化馆进行参观。“‘密洛陀’被布努瑶民崇敬为人类的女始祖、创世之母,是一位创造万物的女神。”进入文化馆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莫老师便热情地向团队成员介绍着祝著节的由来、仪式等相关知识,为团队成员后续的调研工作提供了诸多宝贵材料。管内整齐陈列的祭祀文物,从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铜鼓,到古籍上记载的悠扬神秘、节奏分明的《密洛陀古歌》,无一不深深吸引着团队成员,好似把团队成员带入那隆重而又盛大的祝著节文化氛围中。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内文物
团队成员发现,祝著节集口述、仪式展演、歌舞、竞技为一体,借助语言、服饰等文化符号元素,再现祖先记忆、迁徙历史、农事生产、信仰崇拜等多项内容,呈现瑶族五彩斑斓的审美情趣,以及敬畏自然、热爱生活、果敢坚毅的山地民族精神。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年轻人外出务工,传统仪式简化、传承人老龄化、青年文化认同弱化等问题逐渐凸显。“现在年轻人大多都往外走了,所以我们也担心会不会断代。”莫老师在接受团队成员采访时坦言道。
但面对保护困境,当地政府与民间力量也积极探索出了创新路径——将非遗传承“细胞工程”带入校园,从小培养非遗传承人,提升当地青少年的非遗认知度;组建铜鼓舞、打扁担等艺术表演团队,并积极带领团队外出学习交流,提升布努瑶祝著节文化知名度;筹办建设瑶族数字文化资源库,利用现代技术复原传统祭祀场景,将祖先的智慧转化为数字基因,使之永远保存。这一系列措施成效显著,祝著节传统文化正以轻盈姿态融入当代生活,构建起跨越代际的文化认同。
图为团队成员对文化馆的莫老师进行访谈
此次文化馆的调研,团队成员收获颇丰。不仅深入了解了都安布努瑶祝著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更看到了相关人员为破解传承困境的无私付出。祝著节的现代转型启示他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凝固守护,而在于持续创造。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古老的密洛陀歌谣定能融入时代脉搏,山野篝火定能照亮未来之路。
(广西师范大学“著力布新”调研队 黄清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39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