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革命先烈,铭记抗战历史
导语:无名烈士是集体记忆中的永恒符号,代表着无数个未具名的生命以血肉之躯筑起和平的基石。他们可能是战场上的士兵、革命中的志士,或是灾难中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他们的“无名”恰恰凸显了奉献的纯粹——不为留名青史,只为信念与责任。今天前往无名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铭记抗战历史,每一个烈士都值得尊重,他们牺牲在这里,没有名字,没有历史的记载,只有十五个墓碑埋藏在这里,他们的英雄事迹不得而知,但是他们的精神值得铭记和歌颂。
“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来自龚自珍的诗词,这首词让无名烈士的形象跃然纸上。“站在纪念碑前,不是为停留于过去的悲壮,而是让历史的火炬照亮未来的路。”
通过身体力行的祭奠,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具体的信念”,让红色精神从陵园的石碑走进生活的土壤,成为青年一代砥砺前行的内在力量。在这里只有简单的护栏的修缮十五位无名烈士在这里长眠。不像其他的无名烈士陵园,但是烈士的精神是在每一个人心中。
无名烈士墓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沉默的史诗,见证着军民血肉相连的深情与战火中的牺牲精神。即使姓名湮没,他们的集体身影仍矗立于民族记忆的高地。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些小规模遭遇战或阻击战,被称作姜庄子斧头战。这是一次以弱敌强的袭击战,是一次用最原始的武器战胜武装到牙齿的敌人的模范战例。1941年开始,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强化治安运动”,地处大清河
畔的文安县不断被敌蚕食,我敌后游击武装受到严重打击,地方政权大部转入地下,敌伪据点林立,群众生活水深火热。1942年2月23日,由文新县大队长储国恩带领经挑选的17名战士组成突击队,队员化装成木匠,每人一把斧头暗藏短枪,于即日夜从牛三王村出发,直奔姜庄子日本侵略军据点,当突击队引至据点门前时,正逢日军伙夫开门,当即由储国恩指挥冲进据点内,按预定计划投入战斗,第一战斗小组以区队长贾俊亭为首,破门而入东屋,趁日军仍在熟睡,一阵锐斧劈砍,将20名日军全部消灭。第二战斗小组刚冲进外屋,被惊醒的日军开枪扫射,张广寿当即中弹牺牲。此时用缴获的机枪向西屋敌人猛扫,投掷手榴弹,西屋之敌很快被歼,击毙了日军指挥官富滕。这次战斗,共用一小时,25名日军全被消灭。在这场战斗结束后鼓舞了人民群众,同时提高了部队的士气。这场战役对抗战胜利有这极大的贡献。
当硝烟散尽,岁月长河冲刷过斑驳的碑文,那些未能镌刻姓名的烈士,却以另一种方式永恒——他们的血浸染了脚下的土地,他们的骨筑成了民族的脊梁。他们并非天生无畏,但却在生死的时刻舍小我为大我。他们的精神将照亮我们未来的光。
中国正是在这些烈士的前仆后继中诞生的,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让中国有了现在的卓越成就,今日,致敬烈士,更需以行动作答:在平凡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让“脊梁”之精神在琐碎日常中淬炼成钢。
(通讯员 赵翔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405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