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寒假,我从安徽跨越千里回到故乡湖南长沙县,以“家乡红色大使”的身份参与杨开慧纪念馆的社会实践。不同于以往程式化的“讲解员”工作,这次我尝试以新创意与当地化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1调研先行:抓宣传重点
抵达首日,我并未急于投入服务,而是以游客身份走访纪念馆及周边。通过发放200份问卷、访谈游客,发现三个痛点:年轻群体对红色历史的兴趣较弱;游客带走“红色记忆”的载体单一;在地文化资源未被深度串联。
2创新实践:让历史与当下“对话”
在常规讲解中,我融入“穿越式”叙事。例如,在杨开慧故居前设置“时空信箱”,邀请游客以1927年的口吻写下对未来的期许,并附上当代回信。一名中学生写道:“杨阿姨,您没见过的‘飞机’,今天已能载着您的家书飞越山河。”活动共收集信件143封,部分被选入纪念馆“数字故事墙”,扫码即可聆听游客的跨时空对话。
为链接年轻群体,当地“磐石青年直播团队”推出“开慧十二时辰”短视频计划。凌晨4点拍摄纪念馆保洁员擦拭烈士雕像的细节,正午记录蝶恋花餐厅用“初恋米”烹制红军餐的过程,傍晚直播“板仓红”艺术团的原创歌舞剧《骄杨恋歌》。一周内视频播放量超10万次,评论区涌现“想去打卡同款机位”的热潮。
3深耕本土:挖掘“未被书写的红”
实践中,我偶然从村民口中得知“藏在墙缝52年的杨开慧家书”故事,纪念馆为了提升游客体验感,让游客手持仿旧地图,沿开慧故居线路,最终在“初恋茶馆”拼合完整故事并体验豆子芝麻茶制作。一位外地游客感慨:“这比单纯看展板更触动人心!”
4反思与收获
通过14天实践,我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化传播需“破圈”而非“说教”。当新媒介成为载体,历史便不再是遥远的符号。离乡前,纪念馆将我们的创意纳入2025年“红色芳华”文旅线路,而我也带着安徽同学“定制开慧镇研学”的邀约踏上归程。这片土地上的星火,终将在跨越地域的接力中,照亮更多青春的眼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40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