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日—2月4号,曲阜师范大学“燃非遗薪火,延千年火种”实践队队员走进山东曲阜。这座浸润着两千五百年儒学精魂的古城,以晨钟暮鼓迎接着队员们为期四天的文化寻根之旅。
清晨七点的万仞宫墙前,棂星门的石雕已被朝阳镀上金边。穿过十三碑亭时,带队队长指着成化年间《御制重修孔庙碑》上斑驳的字迹:“这里每道裂痕,都是文明穿越风雨的印记。”在大成殿前,我们遇见正在擦拭香炉的守庙人周师傅,他家族五代守护孔庙,“擦灰时要顺着龙纹走,就像顺着时光的肌理”。
下午三点的孔子博物馆,战国漆器上的“礼”字在展柜中流转微光。全息影像里,孔子周游列国的车辙与展厅外高铁站的电子屏产生奇妙共振。在“诗礼传家”展厅,队员驻足于明代《孔府档案》前:“原来古人用‘束脩十条’交学费时,也会在礼单角落画只俏皮的小狗。”
2月3日上午九点,鲁城街道鼓楼社区活动室里飘着墨香。队员们带着自制的《论语》书签,教孩子们用毛笔书写“有朋自远方来”。68岁的张奶奶捧着线装版《论语》感慨:“小时候背‘不学礼无以立’,今天听你们讲‘文化自信’,这才知道老话里有新天地。”当社区儿童用稚嫩童声齐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窗外的梧桐树正将斑驳光影洒在水泥路面的“仁”字涂鸦上。
返程前夜,队员在阙里街巷遇见夜巡的更夫老李。他铜锣的余韵中,智能手机导航正提示“前方50米到达孔子研究院”。这场传统与现代的邂逅,恰如队员们带回的行囊:既有尼山圣境拍摄的祭孔大典4K影像,也有浸透汗水的社区宣讲记录本。当“Z世代”用直播镜头对准杏坛古柏时,那些穿过千年风雨的文化基因,正在年轻的目光里绽出新的年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41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