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方言保护与普通话推广情况,广西师范大学边疆行知实践队的队员们于1月17日至18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凭祥镇开展本次寒假调研之旅。
凭祥镇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与越南接壤,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这里不仅是中国通往越南最大、最便捷的陆路通道,也是一个多语言交汇的地方。部分村落如前进村大弯弓屯以白话为主,连全村、柳班村则以壮话为主。然而,当实践队员们走进村子时,却发现这里多是老爷爷老奶奶和小朋友的身影,青壮年寥寥无几。经了解,原来为寻求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增加家庭里的经济收入,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
图为社会实践队员在和宁明县居民了解当地的生活情况。陈思思供图
在与当地村民的交流中,社会实践队员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语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多重意义。当谈及普通话时,村民们纷纷表示“普通话的用处比方言大”,希望孩子们能多学普通话,学好普通话。这彰显了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语言的强大影响力。同时,由于凭祥镇特殊的地理位置,村民们对越南语和英语也有着较高的认同度。越南语有助于发展外贸出口经济,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对未来的对外经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相比之下,壮语和白话的使用现状却不容乐观。年轻一代小时候虽能熟练掌握,但长大后外出工作,脱离了熟悉的方言环境,使用频率逐渐降低,使用需要逐渐减少,渐渐变得不熟练。对于这种情况,村民们大多选择任其自然发展。
社会实践队员们还了解到,当地政府为了提升村民的语言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大力开展普通话推广工作。这一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村民们的普通话水平有所提高,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村里的孩子们在学校接受普通话教育后,日常生活中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说方言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有些孩子只能听懂却不会说了。
图为社会实践队员在和龙州县居民了解当地的生活情况。陈思思供图
经过深入的调研和分析,社会实践队员们总结出了传统方言使用频率下降、普通话使用频率上升的主要因素:教育的不断普及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到普通话;青壮年外出务工,语言使用环境有了变化;现代媒体的快速传播,使得普通话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语言。
这次寒假社会实践,让边疆行知实践队的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影响方言使用和传承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在推广好普通话的同时,如何保持和发扬好当地传统方言的独特之处,提高青少年对方言的兴趣和认同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为社会实践队员在和宁明县居民了解当地的生活情况。陈思思供图
在本次调研过程中,尽管面临不少的挑战,但社会实践队员们并没有退缩。而都表示,这次活动让大家更加坚定了实现方言保护与普通话推广并重的信念。未来,也将继续关注方言保护与传承,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为守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贡献青春力量。相信在众多青年学子的共同努力下,普通话与方言定能和谐共生,共同书写语言文化传承的美好华章,并绽放出更多更美的熠熠光华。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41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