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与重塑:农民夜校发展困境与转型探索
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夜校作为提升农民素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教育平台,其发展状况备受关注。然而,当前农民夜校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亟需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需求的转型发展之路。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兴农先锋实践队深入调研,对农民夜校的现状、困境及转型策略进行了全面剖析。
一、现实之困:农民夜校发展的重重阻碍
(一)办学条件:区域失衡下的无序探索
由于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农民夜校办学方面又缺乏自上而下的统筹设计与科学规划,致使农民夜校目前处于各村自行摸索的阶段。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村庄,因财政紧张,在夜校建设上资金投入有限,教学场地简陋,往往只能借用村中的老旧会议室或闲置房屋,教学设备匮乏,桌椅破旧、缺乏多媒体教学工具等情况屡见不鲜。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村庄,虽在硬件设施上有一定优势,但因缺乏统一规划,夜校建设也存在资源浪费、功能定位不清晰等问题。这种地区间的不平衡以及各村发展的盲目性,极大地制约了农民夜校的整体办学效果。
(二)学员特征:流动性与年龄结构带来的难题
农民夜校作为一种非正规教育形式,以农民自愿参与为原则,这使得学员队伍极不稳定。农忙时节,农民忙于田间劳作,无暇参加夜校学习;农闲时,部分农民又可能外出务工,导致学员人数波动大。同时,参与农民夜校的学员年龄结构差异显著,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大多文化程度偏低,小学、初中学历占比较高,甚至还有少数未接受过正规学历教育。这种年龄与学历结构,使得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时,吸收能力较弱,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困难重重。例如,在农业新技术培训课程中,对于一些复杂的农业机械化操作、新型种植养殖技术,中老年人往往难以快速上手,需要反复讲解与实践指导。
二、历史镜鉴:往昔农民教育的经验启示
回溯历史,我国在农民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探索,为当下农民夜校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五四前后,以“教育救国”为宗旨的平民教育运动蓬勃兴起,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教育先辈深入乡村,开展了一系列农民教育实验。晏阳初在河北定县推行的平民教育,通过开展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致力于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培养农民的生活技能与社会责任感;梁漱溟在山东邹平进行乡村建设实验,注重乡村文化与教育的融合,唤醒农民的自觉意识。这些早期的农民教育实践,开创了我国乡土教育的先河,为农民教育提供了理念与方法上的借鉴。
从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党也高度重视农民教育。早期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培养农民运动骨干、推动革命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农民夜校、半日学校、扫盲班、学习小组、工农速成中学等多种形式的农民教育机构不断涌现。在扫盲运动中,大量农民通过夜校学习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掌握了基本的文化知识;工农速成中学则为优秀农民提供了系统学习的机会,培养了一批具备一定文化素养的农业生产与管理人才。这些历史实践,积累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开展农民教育的宝贵经验,为当下农民夜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三、转型之路:农民夜校的变革策略
(一)明确办学目标:培育新时代复合型农民
农民夜校应将培养现代化农民作为核心目标。现代化农民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农业现代化专业能力,如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的农业经营管理方法,能够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农产品营销等;还要具备现代公民的公共参与能力,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了解国家政策法规、具备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例如,通过开设农业科技创新课程,让农民学习无人机植保、智能温室管理等新技术;开展乡村治理与公民素养课程,提升农民参与村务决策、维护乡村公共秩序的意识与能力。通过明确这一目标,使农民夜校的教学内容与方向更加清晰,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的人才奠定基础。
(二)提升教学质量:硬件与软件双管齐下
完善硬件设施与管理:在硬件设施方面,各地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夜校的资金投入,根据村庄实际需求,建设标准化的教学场地,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室、农业实训设备等。同时,要提升夜校的运行管理水平,实行校长负责制,由各村支部书记或村委成员担任校长,全面负责夜校的日常管理、课程安排、师资协调等工作。校长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夜校管理制度,明确教学计划、学员考核、教师评价等方面的标准,确保夜校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强化师资队伍与教学针对性: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方面,要吸引优秀教师投身农民夜校教学,可通过政策激励,如给予一定的教学补贴、职称评定倾斜等,鼓励本地中小学教师、农业技术专家、职业院校教师等兼任夜校教师。另一方面,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特点,提高教学针对性。采用分层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学习需求的农民,设计差异化的课程体系。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中老年农民,以基础文化知识、实用农业技术和生活常识为主;对于青壮年农民,重点开展农业现代化相关技能培养,如农业电商运营、农业大数据应用等,推动他们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同时,推广小众化、个性化教学,根据农民个体的产业发展需求,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
(三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兴农先锋实践队将持续深入探索农民夜校发展的新模式,致力于为农村农民的生活生产开辟新路径,为农民夜校的成长拓展新空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迈向新高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42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