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舒华章实践队:浙江省博物馆里的传统文化传承之旅
——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2025年1月,曲阜师范大学大学“云舒华章实践队”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走进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文物研习、非遗体验、学术调研等形式,深入探索浙江大地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基因,感受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这场实践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一、探秘文物:触摸历史的温度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作为综合性文化殿堂,馆藏文物十万余件,从河姆渡文化的“双鸟朝阳纹牙雕”到良渚文明的玉琮王,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浙江先民的智慧与信仰。实践队首日聚焦“浙江一万年”主题展厅,跟随讲解员系统梳理了浙江从史前文明到近现代的文化发展史。
在良渚文化展区,队员们驻足于玉琮王前。这件刻有神徽纹饰的玉器,不仅是良渚先民祭祀天地的礼器,更与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琮琮”的设计灵感一脉相承。队员李然感叹:“玉琮的纹饰对称精妙,难以想象五千年前的工匠如何用简陋工具完成如此杰作。它不仅是文物,更是中华文明‘礼制’精神的具象化表达。”
另一件引发热议的展品是“猪纹黑陶钵”。其上的猪纹图案与汉字“家”的象形结构相呼应,队员们由此展开讨论:古代农耕社会中,家畜驯化如何推动聚落形成?这一议题将文物研究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学术命题紧密结合。
二、非遗体验:技艺中的文化基因**
实践第二日,队员们转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的交融。在木版水印工坊,非遗传承人示范了《断桥相会》的套印技法。队员们尝试印制时,因力度不均导致图案模糊,传承人笑道:“每一刷都要‘心手合一’,急不得。”这句话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技艺对专注力与匠心的要求。
锡雕体验区则充满敲打声。队员们手持小锤,在锡片上錾刻花纹,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精准控制力道。非遗师傅介绍:“锡雕曾是江南婚嫁必备品,现代设计师将其融入灯具、茶具,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队员们看到非遗传承的创新路径。
此外,昆曲《夜奔》的武戏表演令全场震撼。演员腾挪翻转间,将林冲的悲愤与决绝演绎得淋漓尽致。队员张昊笔记中写道:“戏曲不仅是艺术,更是中国人情感表达的密码。一个眼神、一个身段,都蕴含着文化认同的力量。”
三、学术调研:博物馆的当代使命**
实践队结合专业背景,围绕“博物馆如何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展开调研。在良渚古城沙盘前,队员们了解到,博物馆通过3D复原技术重现古城水利系统,并开发文创产品、研学课程,使文化遗产“活”起来。这种“保护+利用”的模式,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活力。
调研中还发现,博物馆正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2024年12月,来自3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在此观摩玉器、体验中医养生功法,最后实践成员们总结得出:“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容器,更是文化输出的窗口。通过数字化展示与跨界合作,传统文化得以突破时空界限,与全球对话。”
四、实践启示:传承中的青年担当
在总结会上,队员们分享了感悟。有队员提出:“文物修复需要科技助力,但更需年轻人沉下心研习传统工艺。”社会学专业的周璐则关注非遗传承人老龄化问题,建议高校开设“非遗选修课”,培养青年传承群体。
实践队还策划了“文化盲盒”公益项目,将博物馆文物纹样设计成解谜游戏,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吸引青少年参与。这一创意获馆方支持,计划纳入暑期教育活动中。
结语:让传统照见未来
七天的实践,云舒华章实践队从文物中读懂了文明的韧性,在技艺中触摸了匠心的温度,于调研中探索了传承的路径。这时我们想起了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的寄语:“青年一代的文化自觉,决定传统文化的未来。你们不仅是参观者,更应成为传播者。”
离馆之际,队员们回望博物馆穹顶的“双鸟朝阳”浮雕——这件河姆渡文化的象征,恰如传统文化的朝阳,正在新时代冉冉升起。而实践队的使命,便是以青春之力,助其光华永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43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