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3日,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号召,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薪火相传,文明不息”社会实践队深入探索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前往了一家充满古朴韵味的小店,开展一次特别的文化体验活动。
实践队员们踏入的小店,不仅是精美陶器售卖之地,更是一个体验“捏泥土”的艺术工作室。店主是一位热爱陶艺文化的年轻人,他带领实践队员们进入了一个由泥土和火焰交织而成的艺术世界。
中国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这些早期的陶器不仅是实用的生活用具,更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者。随着时代的发展,陶艺逐渐从简单的实用器具演变为一种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店主在展示各式各样的作品时,介绍道:“每一件陶器都凝聚着创作者的热情和汗水,尽管制作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每个人都能从中体会到快乐。”
工作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陶艺作品,从简单的碗碟到充满童趣的小动物造型,每一件都独具匠心。其中,一个带有“喜”字的盘子格外引人注目,盘子中央刻有传统的“喜”字图案,下面的“爱心”以及字母表达出创作者的美好爱情。此外,还有粘有“OK”手势的盘子、小猪形状的茶杯等,这些作品展现了当代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他们内心的童趣。
为了让队员们能亲身体验陶瓷的魅力,实践队员选择制作一个“饼干”茶杯。第一步是选“土”,队员们起初以为选择与杯子相同颜色的泥土即可,然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泥土在烧制后会变色。后来,在店主的指导下,他们选择了黄泥,这种泥土烧制后会呈现出温暖的咖色。
塑性是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队员们在店主的指导下先将泥土捏软并团成“馒头”状,之后从正中间慢慢按压出一个凹陷,逐渐扩大成杯状。看似简单的一步却让实践队员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一会杯身厚度不均匀,一会杯身变形,用尽浑身解数也没有让杯子变成“圆柱”状,最终,在店主的帮助下,他们学会了利用转盘和手指的技巧,成功完成了杯身的制作。
接下来就是修整杯子,队员们使用工具将指纹轻轻刮掉,并用棉线将杯口修平。最后一步是添加把手,这看似简单的步骤也因为泥土的干燥度问题而变得困难。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队员们终于成功地将把手粘上,并将杯子吹干,等待泥土变硬后上色,最终经过烧制,一个独一无二的“饼干”茶杯诞生了。
队员们从初次接触黏土时的手足无措,到慢慢掌握成型技巧,再到最后看到自己亲手完成的作品,经历了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这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学习,更是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精神的一次深刻领悟。他们感受到了陶艺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老一辈持之以恒的精神。作为大学生,他们认识到耐心和坚持的重要性,明白了只有坐住“冷板凳”,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有所作为。
通过这次亲手制作,队员们不仅学会了基本的陶艺技法,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陶的魅力。未来,“薪火相传,文明不息”社会实践队计划通过多种形式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陶瓷艺术,共同见证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绽放的新光芒。
(通讯员 李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43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